淡水蔡家村200居民總動員 銀髮族生活有依靠 另3處社區要比照推動
【本報台北訊】台北縣淡水鎮義山里蔡家村自發性「共膳共耕」,三十幾戶兩百多位居民一起吃三餐、一起耕種,老人小孩時時有人關懷照顧,讓在外地打拚的子女很放心。蔡家村被縣府選為觀摩社區之一,鎮公所也自五月起選定淡水鎮內另三處社區,比照推動。
六十七歲的蔡輝雄、蔡陳梅夫婦帶一歲多的孫子參加共膳,蔡輝雄說,大家一起吃飯,從每個人吃多少飯菜,就知道對方健康狀況,都會主動關心,連孫子也變成眾人疼的「公孫」,開心得很。
蔡家村位在距淡水市區約四公里的圭柔山,緊臨三芝鄉,自先祖居住至今已一百五十多年,民國七十三年,一度被省政府規畫為農宅改建示範農村,但廢省後計畫停擺,蔡家村人口嚴重外流,剩老人、小孩在村裡,生活環境不佳。
五年前,從事文化工作的蔡瀛返村定居,擔任當地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總幹事,為照顧村中長者,與廟方推動免費共膳,一開始老人家以「子女不孝才需要到廟裡吃閒飯」,拒絕參與。
蔡瀛說,考量老人家尊嚴,乾脆每人每月收一千元供三餐,老人家才願到廟埕共餐、話家常;對路途較遠、行動不便者,則由義工送餐;現在大家很投入,年輕一代負責採買、烹煮,每餐約二十餘人到餐廳共膳、外送餐盒四十幾盒。
另一方面,在銀行上班的村人提供約一甲荒廢農田,免費供長者開墾,栽種各種有機蔬果,收成除了供應共膳,還分送鄰近社區,「因為不能用農藥,大家都用手工除蟲,感情反而更好。」
大家還一起自製醃菜、醬油、肥皂,希望作好環境維護,讓子女常回來度個健康快樂的假期。
共膳共耕愈辦愈好,四年前獲得台北富邦彩券盈餘贊助,也納入縣府社會局社區關懷據點,開辦松年大學,老人家學日語、北管鑼鼓陣,還不定期校外教學,日子過得快樂又充實,自稱是住在「快樂的人民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