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21}用心之道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09.06.11
414觀看次
字級



「 依正智得解脫,絕對平和的修行者,其心如靜靜流淌的小溪,話語和行動也是靜謐安穩。」

———《法句經》



《華嚴經‧淨行品》中,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請教如何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如何才能具足清淨行,依佛陀教誡如實修行?

文殊菩薩的回答簡單明了,只要「善用其心」就可「獲一切勝妙功德」。又詳細述說了一百四十一種修習菩薩行應當發起的誓願心,於世俗生活中如何轉煩惱成菩提,有時只要我們稍微轉換一下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令生命沉重的緣由究竟在哪裡?縱觀世間,那些被人類宰殺的動物的苦痛,和不知愛惜自他生命的人類,為了口腹之欲而殺生的醜陋行為在蔓延。我們為了食物費盡心思,吃得滿身贅肉,卻不知「眾生本是同根生」,要知道「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人類瘋狂的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貪婪的心如同被汙染的大氣瀰漫地球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要踏上找尋真理之路—以佛陀的教導作為我們行為的參考指標,適時地修正言行、整頓身心,把充滿怨恨的心轉為發願的心。

依〈淨行品〉所言,要發大誓願脫離三界,這段充滿痛苦的旅途,就好比一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坡時要時刻打起精神,堅固身心;下坡時要謙卑含蓄,行好積德。在彎彎曲曲的路上前行,不要忘記正確的方向,離惡見、求正道,時刻以八正道檢視自心,和同伴齊心協力,同證菩提。

佛陀說:當我們放緩腳步,回顧四周時,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那顆狹隘的心,就是從這裡,生起怨恨、不滿、嫉妒、痛苦。我們需要明白因果循環的道理,以此來觀察自己狹隘之心。

一位年輕的證果阿羅漢,因為自己師父失手而失去了一顆眼珠,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尊敬服侍他的師父,毫無怨恨。師父後來知道了這件事,除了深自懺悔,還對阿羅漢的心地有了更多的認識,知道他們的心中因果自然分明,順應因緣成熟,沒有喜悅、怨恨,只有坦蕩承擔的胸懷。

聖者的言行總是那麼的靜默沉寂,縱然經過時空變換,時至今日依然如寶石般光彩照人。證果的阿羅漢覺悟宇宙的真理,了解了生命的真相,擺脫了煩惱的束縛,不再會因生命的幸與不幸而左右搖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