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案要將目前大學畢業學分由一百二十八個降為一百個,以利學生深化學習,最快明年即可實施,但不少家長及教育學者憂心,大學生素質恐怕更低落。
教育部提案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國外大學平均也只要求一百個畢業學分;二是據調查台大等校,學生每修一學分的課,每周平均只花半小時備課,原因就在於規定修習的學分數太多,造成「淺碟式」的學習文化。
筆者對此持保留態度,「淺碟式」的學習文化,與畢業學分量未必相關,而與學習態度有關,學生每學分只花半小時備課,是沒時間還是不認真?
以「沒時間」來說,現在大學生流行打工,以購買未必所需的消費品或奢華品,所以「沒時間」讀書;其次,經濟不景氣,許多弱勢家庭的學生又讀私立大學,必須要打工,也可能是「沒時間」讀書的原因。
以「不認真」來說,可能才是重點。教育部調查台大等校,應發現各校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資質不同,台大學生比較認真、會主動學習,但不少私校認為大學生有惰性,減少學分會導致學生愈來愈混,因此大學「由你玩四年」的心態,應該是「淺碟式」學習文化的主要根源,問題不在學分多寡。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不贊成大幅調降畢業學分,表示「站在家長立場,都希望學校多教一點,學生多學一點」,筆者對此也不認同,多教一點、多學一點不表示就學好一點,若能把「淺碟式」學習文化,糾正為「深碗式」,才是解決之道。
全國教師會私校委員會主委黃維富建議改採「學時制」,如規定修兩學分的課,作業及討論時間需達每周六小時。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改革方式,台灣教育最大問題是缺乏討論,即使是大學,上課方式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式教學,不像外國採互動式。
如果能改為「學時制」,畢業學分就可以考慮調降,譬如有校長建議,每個系規畫約十五門核心課程,要求做到專業、厚實學習,讓學生每學期專心修好四到五門課。
簡言之,畢業學分調降茲事體大,教育部不能貿然實施,必須有配套措施,或通盤檢討學分制、學時制的優劣,避免「深碗式」學習文化沒達成,反加重「淺碟式」的負面效果。
李文萱(台北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