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時間短 影響醫療品質 醫師也透支醫療生命 打破名醫迷思 落實合理門診量
報載名醫爆診創天量,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主任每天至少工作十五小時,門診量逾四百人,打破心臟科名醫朱樹勳的紀錄。

名醫超時超量工作,贏得「鎮院之寶」殊榮,傾一人之力拚全院業績,在講求團隊精神的醫療環境,充滿反諷意味,而且不患寡,患不均,這凸顯醫療資源失衡。
台灣醫療生態一直被「三長兩短」的畸型現象扭曲,過去病患迭有抱怨,但在迷信名醫與大醫院的情結下,普遍存有「名醫看得到,卡好九斗換一石」心態,不滿逐漸被淡化,終而習以為常。
數年前,筆者在嘉義某財團醫院的候診室等待醫師時,聽到兩名婦女的對話,甲對乙說:「這位醫生人很親切,還會跟病人說笑,病患都看不完。」乙附和說:「就是啊,所以我替他介紹很多病人,跑我們村子的那台車,一半以上都是來給他看的。」那時已逾下午一點,尚有不少病患餓肚子在等候,卻絲毫沒有顯露不耐。
鄉下人老實善良,平時見醫師都畢恭畢敬,因此只要醫師放下身段,開金口向病患噓寒問暖、閒話家常,保證能快速擄獲他們的心;病患「受寵若驚」之餘,就會主動替醫師免費打廣告招客人,「呷好逗相報」效益驚人,「名醫」於焉產生。另一方面,懂得擅用媒體的醫師,利用衛生議題爭取曝光機會,鏡頭前侃侃而談,儼然是該領域的「代言人」,也成了另類「名醫」。
生病看名醫究竟好不好?見仁見智。有道是「先生緣,主人福」,醫病醫心,若民眾在接觸名醫的剎那,如遇華佗再世,信心生力量,就讓你的病先好一半,那漫長等待又何妨。
真正的名醫是靠著高診量的經驗累積,練就一身不凡功夫,每每料病如神,對症下藥,既快且準,醫病雙贏,實至名歸,怕的是,病患過度執著非名醫不看的迷思,南北奔波,兵疲馬困,若不幸因看診時間短而被延誤,輕疾拖成重症,就得不償失了。
值得重視的是,醫師每天見病患飽受病痛折騰,心生警惕,當比任何人知道健康的重要,然而一旦晉升名醫之列,恐怕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醫院把名醫當鐵人操,利用他的當紅價值來創造效益,無可厚非,但過度透支醫療生命,是短多長空,對病人也不公平;更何況,醫療經不起一點閃失,因此,就算當事人把超量工作視為運動,大大發揮台灣人「吃苦當作吃補」的精神,基本上並不值得鼓勵。
故而,健保合理門診量有落實的必要,問題是積習難改、沉痾難治,醫療品質與民眾需求,如何平衡兼顧,確實是兩難,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
當今,名醫易塑,良醫難求,如何讓名醫等同良醫,術德兼備,這是整個社會必須努力的目標,更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蔡銘燦(台南市/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