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滑雪滑草協會理事長陳雲銘指出,民國七十四年,教練翁明義自歐洲帶回新型的履帶滑草器,正式開啟台灣滑草史。
起先是由協會的教練帶著小選手到台北近郊的擎天崗試器材,一條五十公尺不到的草坡,加上兩雙滑草器就這麼輪流玩起來。由於大家都是菜鳥,也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滑法,「狗吃屎」、「四腳朝天」、「懶驢打滾」、「旱地拔蔥」常常有,慢慢的滑草運動日漸流行,滑雪協會也開始舉辦滑草活動。從發源地擎天崗開始,每逢星期假日都舉辦活動,隨後又轉至翡翠灣別墅區的草坪區,除了為尋找合適的活動場地傷透腦筋外,每次活動結束之後,清洗滑草器也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好不容易第一座專為滑草設計的滑草場在陽明山附近開幕,滑草運動也愈來愈流行,教育部甚至撥款在南投縣的霧峰高爾夫球場內建立國家滑草訓練中心。
民國76到80年 最風光
民國七十六年到八十年是滑草的黃金時代,滑草場一家接一家開幕;單單在淡水地區就有四、五家之多,由北至南,滑草場超過三十家以上,滑草客還必須要排隊等待使用器材,「但滑草運動的危機也慢慢浮現出來,八十年之後,滑草場一家一家的收起來,滑草運動並不如當初所想,能完全取代滑雪的地位。」陳雲銘說。
台灣的氣候雖然適合草皮的生長,但是夏季的高溫往往令人難以忍受長期曝曬,加上初學者無法輕易操控滑草器,也降低了參與的意願。場地管理上,國外的滑草場通常在冬天就是滑雪場,轉化為滑草場完全不需再投資,而台灣昂貴的土地成本,使得經營滑草場的老闆在營收減少時,不得不選擇結束營業。
霧峰滑草訓練場 今荒蕪
台灣最標準的霧峰滑草訓練中心受颱風影響,導致土壤流失,場地嚴重損壞,又因整修場地所費不貲,致使「小草」變為「小樹」,再成長為「大樹」;滑草活動的重要推廣地點如今已是一片荒蕪。
陳雲銘說,其實全省的中、小型遊樂場,仍會以滑草做為宣傳主題,但大多是場地較小、適合親子共樂的「滑草車」,滑草也從最早的競技運動轉型為現在較普及的休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