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但不妨從居家布置開始自我覺醒,隨著顏色對比,還有花卉多變的姿態,把步調慢下來,只需要找對方法、改變態度,生活就不再只是原來想像的生活。
生活美學是以新形式來創造新意義,從文建會九十七年推動「台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到今年五月中旬通過「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案」,滾滾紅塵的各方創意人馬無不發動「美的覺醒」,從生活中找到美好出發點來成就生命圓融,徹底結合藝術與生活,因此成為一種新興產業,造就宅經濟的更加蓬勃。
慢活培養優雅品味
美學是什麼?如何培養品味?銘傳大學設計系講師章貴敏說:「慢活能培養個人優雅品味,吃得慢,得以享受食物的滋味;因為走得慢,街頭的風景在腦海中搭起立體空間。」
欣賞萬事萬物的美其實是「尋找自我的重要過程」。所以,品味到底如何培養?章貴敏的建議很簡單:就從「靜下心,慢慢插盆花、讀一本好書」開始吧。
「生活美學不妨從居家布置自我覺醒,」已登陸上海主持生活美學節目的齊云則認為,產業的蓬勃起源於個人居家有概念,花草、食物與器皿都讓居家顯露美感、展露自然的生氣。
他提起一個關於花與環境的故事:有一個邋遢的人,某天收到別人送來的一束花,他為了讓花能擺放在家中不顯得突兀,便將塵封已久的花瓶找了出來,清洗擦拭,為美麗的鮮花找個適當的歸宿。插完花,卻發現桌子不夠整齊乾淨,於是他隨手整理起桌子,希望優雅的花瓶擺設可以跟桌子搭配成天作之合。然而,當桌子打掃完,他又赫然驚覺周遭環境實在無法與花卉、桌子相稱,最後便毅然決然地將整個家從裡到外打理的煥然一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讓生活重新開始,你只需要找到那個美好的出發點。」齊云說。
找到美好的律動
他看出,許多現代人反而認為買了那束花後,還要面對接踵而來的許多勞動,索性連花也不買了。然後編織藉口告訴自己,在這麼不景氣的時局裡,能省則省,而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實從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廚房必備的柴米油鹽,就能為生活帶來美麗,端看自己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些貌似稀鬆平常的事物。
「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許多家庭主婦耳熟能詳的古老說法,然而在我眼中,能做的不僅如此。」他說,因為茶的顏色也是創造美麗的一種可能;米不僅能拿來拜拜還可以用於擺設;鹽巴除了作為煮菜用的調味料,也可以拿來泡澡,當作自然的洗潔劑,並與其他事物結合成為居家裝飾的一部分。每個人的家中總有這些物件,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會用一種固定方式來處理它們。
隨著顏色對比,還有花卉多變的姿態,這樣的組合就能放置在家裡不同的角落,讓每天吃的食物成為獨特的盆花與燭台。
選擇正確態度過日子
在中華花藝研習中心主任黃美香感受中,慢慢的端出一盆盆千姿百態的花藝就是生活美學的開啟。「想起小時候,祖母總愛在髮髻別上一朵花,於是父親特別為祖母闢了一千多坪的花園,每天植花弄草,好讓慈愛的祖母隨手摘下鮮花插在頭髮上。」花,從此就像有了靈魂,不管走到哪裡,始終牽動著黃美香的一生。到京都學花藝,日本老師一句:「日本的花藝不都是從你們中國傳來的嗎?」又讓黃美香回到台灣,尋花的根。
對一個愛花的生活達人來說,找到適合的花器,慢慢啜出品味是最讓人感動的,她喜歡玻璃花器,只單純插了幾朵迷你玫瑰,「很自然吧!真美!一點也不做作!」黃美香讚歎著,花的線條呼應著杯的紋飾,輕輕地隨風擺動。
插花難不難學?在齊云看來,上課買花需要花錢,添購新的器皿也需要額外的支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到,每天吃飯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與碗盤,就是可以拿來插花的應用元件。齊云常教朋友,在平日的家務工作當中找到美的事物,選擇正確態度過日子,連隨處販售的「大同」國產碗盤都能變成插花器具,理所當然的,平常人吃下肚的青菜水果,就能與花卉共舞出美麗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