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含9項指標 綠色能源產業列為6大新興產業 新公有建物均須取得標章
【記者黃揚明、高堂堯專題報導】成功大學本月中旬斥資二億元動土興建「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是全球大學第一座「亞熱帶綠建築教育中心」;而日前落成的高雄市世運主場館,則是第一座通過綠建築指標的體育場,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體育場。
政府大力推動「節能減碳」政策,綠建築風潮方興未艾,究竟綠建築對台灣環境永續發展有何正面影響?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指出,目前我國的綠建築認證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室內環境、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等九項。本認證系統為全世界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世界第四個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
台灣建築中心環控部經理王婉芝表示,綠建築概念是因應國際環保潮流而生,九項指標中,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和基地保水三項是「生態指標,與基地環境構成相關。
王婉芝表示,基地闢建要保留原有自然生態的生存空間,維持動植物多樣性;若無法達成,可以主動做生物植育、提升綠化量,作為彌補。
「基地保水可採用透水鋪面、泥土和沙質,留住逕流水分。」王婉芝說,基地中的水分可吸附熱能,具有使整體建築環境降溫的功能。
「室內環境可能和一般人最切身相關。」王婉芝表示,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一天超過九成時間在室內活動,因此綠建築對隔絕噪音、熱氣,運用自然採光、通風透氣都有所要求,並採用有益人體健康的綠建材。
目前行政院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產業」,並列為六大新興產業,而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也宣示,四年五千億振興經濟特別預算所投入的公共工程,綠色內涵經費將以不低於一成為原則,且評選廠商時,將綠色永續內涵納入評選項目。
建築研究所研究員王鵬智表示,政府為帶頭推廣綠建築,民國九十年起,凡預算五千萬元以上公共建物工程,均強制要求需取得綠建築標章。
王鵬智指出,因應劉揆此項宣示,日前公共工程委員會已修改規定,取消五千萬的門檻,未來所有新公有建物都必須取得綠建築標章,對我國綠建築推廣賦予強制性力量。
民間推動方面,王鵬智表示,推動綠建築標章約十年期間,官方與民間互動頻繁,除定期舉行相關研討會議,工程會也針對評選委員進修綠建築相關智能,提升評選專業性,此外,由於軟硬體環境提升,民間興建綠建築難度減低,意願也提高不少。
王婉芝補充,綠建築審核對一般民間業者雖然並沒有無強制性,但如果能獲得綠建築標章,不但象徵對環保的貢獻,對企業形象提升和行銷也有不小的無形助力,因此,她認為綠建築是值得國內建築界共同努力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