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纓絡以梅花居多 佛足僧鞋有梅花飾 其他年代皆赤足 史博館展出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佛教造像藝術形式豐富,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樹立了各代佛教造像特色,史博館舉辦「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展出三十九尊金銅佛像、鑄金佛塔、鍛金鑿刻佛經卷等文物。
收藏家莊明哲表示,由於清朝歷經八國聯軍戰亂,中國許多珍貴寶物都流失至歐洲,尤以英、法最多,他早期就買了百尊之多,莊明哲說:「古老的金銅敲擊時傳出的聲音短,而新青銅敲時聲音長。」
金銅佛像多半以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鍍金,又稱鎏金佛像。鎏金,是一種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技術,早在戰國時期即出現的技法,當時大多以鑄造器物為主,直到南北朝後,因佛教興盛,而開始應用於佛教造像。莊明哲表示,古老的鎏金含有赤金,而現代則以純金為主。
「藏佛觀雲—金銅佛像展」中,「鍛金鑿刻佛經卷」是長一百二十公分寬二十一公分,以金片鏨作的西夏文佛經卷軸,莊明哲指出,這是西夏時代文物,歷史上沒有如此完整的經文;另外,「僧智慧輪造七層鍛金佛塔」是晚唐時期鍛造,八角四門塔層分七層,塔面「金粟」表現金工特色。
中國金銅佛像自南北朝起,同時地域不同使得風格產生演變,莊明哲所提供的佛像展中,出現「遼國」和「五代」佛象,像是「觀音金銅坐像」,當初沒年代資料,莊明哲買回後,花六年時間研究、考據,經由佛像背後所刻「大安二季(年)」查起,才知「季」是「遼國」的年,因而確定此佛像是「遼國」的作品,且是全球公布的古佛像資料中唯一的一尊。
在莊明哲六年研究中發現,各朝代佛像身上所戴的纓絡大都是圓形圖案,而「遼國」佛像身上的纓絡,卻是各種形狀都有,管狀、長方形,尤其梅花圖樣最多,有著原住民風格;同時「遼國」佛像帽冠下方露出頭髮,佛足僧鞋上有梅花花飾,但其他代佛像均赤足多。
「菩薩蓮華座象」是莊明哲收藏後才開始研究的一尊,因為其造型和明、清代不同,他根據北京作者金維若書中得知是「五代佛像」,但英國大英博物館的資料,及另一本中國研究佛像書中記載是「遼國」時代作品,莊明哲經由佛像髮髻、頭飾研究後確定這尊為「五代佛像」。
即日起至六月二十一日,史博館二樓精品長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