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持閱讀的新鮮感,通常在讀書會或說故事的場合中,都會選擇參與者較少接觸的素材,既可拓展閱讀視野,又能提高參與感。然而,有時選用一些耳熟能詳的材料,反倒能讓這些舊故事有了新思維。最近與五十位高中生共讀《龜兔賽跑》,便有這股進入骨董屋中挖到新寶藏的快樂。
這篇寓言無非是提醒我們︰切莫像兔子那般驕傲且輕敵。我請學生們分析烏龜和兔子在這場競賽中所展現的個性特質;一開始,眾人一面倒的只為烏龜加冕戴冠,視兔子為無可救藥的壞胚子。
接著,我改請他們換個角度,重新找出烏龜的缺失及兔子的長處。果然,學生沒多久便回應道︰兔子—很有風度(明知對手實力懸殊,還是奉陪一戰)、遵守運動規則(請狐狸當裁判,而且醒來後仍跑完全程)、態度瀟灑(能隨遇而安,倒頭便睡)。
烏龜—行徑莽撞(不自量力毫無計畫的便找兔子挑戰)、罔顧事實(腿短是牠的弱項,應該發揮強項例如:比游泳)。最令我感到驚嘆的是,有一位學生他認為︰烏龜很奸詐,因為牠看到跟他一起比賽的對手狀況未明的倒在路旁,並未上前關切,反而只一味的求自己的勝利。
此時我立刻想到《侯文詠極短篇》中最後一則故事。二○○三年環法單車賽中,第十五階段時,美國的阿姆斯壯成績僅領先德國的吳里克十五秒,但阿姆斯壯卻因為手煞車勾到路邊觀眾的手提袋而摔倒。吳里克雖及時閃過,他不僅沒有趁機全力衝刺,反而放慢車速,等阿姆斯壯重回賽場。比賽最終,阿姆斯壯奪冠,然而吳里克的競賽精神卻教人難忘。
競賽所為何來︰學校教我們藉由比賽去擊敗他人,以奪取勝利,但那種快樂很短,獎杯也很佔位子。競賽有許多層面,其中應該是會激發我們更好的一面,把自我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也就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原發的,也是外人奪不去和持久的。
烏龜的確激發了自身的局限,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但牠獲勝有大半原因在於「對手缺席」,這樣得到的勝利似乎並不那麼值得歡欣。喜歡與大夥一起閱讀、討論,我常因為學伴的分享而受益匪淺,學生這樣的觀點讓我對「競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