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像、鑄金佛塔、鍛金鑿刻佛經卷等 30餘件珍稀作品 莊明哲提供收藏
【本報台北訊】在千變萬化的佛教造像藝術中,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為媒介的鑄像,是最普遍常見的造像藝術形式,國立歷史博物館集南北朝起各代三十餘尊金銅佛像,以及鑄金佛塔、鍛金鑿刻佛經卷等文物,即日起推出「藏佛觀雲酖金銅佛像展」至六月二十一日,引領民眾欣賞中國金銅佛造像藝術的精湛工藝。
一般而言,金銅佛像多以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鍍金,又稱鎏金佛像,多半被供奉於大寺或宮廷中。鎏金,其實是一種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技術,而且是早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的技法,但當時大多以鑄造器物為主,直到南北朝後,因佛教興盛,始應用於佛教造像的製作,並忠實體現各個時代風格與社會背景。
我國金銅佛像自南北朝起,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傳承,以傳統民族工藝技術,樹立了各代的佛教造像特色,同時地域的不同也是使風格特色產生演變的重要因素。
此次史博館舉辦「藏佛觀雲 酖金銅佛像展」,以常見的金銅佛菩薩像為主,有火燄背光佛坐像、金銅四臂觀音倚坐像、金銅普賢菩薩坐像等,由收藏家莊明哲提供。他表示,因秉持對佛教造像藝術的喜愛,繼而開始蒐藏佛像,但早年中國遭逢八國聯軍等戰爭,許多文物流往國外,因此,佛像大多是從歐洲蒐藏回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慶峰表示,「金銅佛像展」為莊明哲收藏的中原鎏金佛像,以五代、遼、西夏、金、兩宋時期作品居多,佛像製作技藝精湛,十分珍稀。
史博館館長黃永川表示,以純金做為鎏金裝飾的用料相當昂貴,大型鎏金器物若非國家朝廷或貴族巨賈的支撐,一般人很難完成,這次展覽作品難得一見,可讓民眾一飽眼福。
展出地點在二樓精品長廊,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相關訊息可洽(○二)二三六一○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