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座標--醫療給付名稱欠妥

 |2006.03.28
707觀看次
字級

割除女性外生殖器的「女性割禮」在國際間遭到人權團體的強烈指責,但此一名稱卻出現在台灣全民健保給付的項目中,引發許多醫師強烈質疑,並直呼「非常離譜」。

在猶太教國家,剛出生的小男嬰必須立即接受割禮,醫學用語是「包皮切除術」。但在非洲,五至十歲的「女性割禮」,卻是將女性的陰蒂、大小陰唇全部割掉,此種「女性去勢」,目的是認為女性不該享有性的歡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目前全球約有三十六個以上國家有「女性割禮」習俗,粗估有過割禮經驗的女性至少一億五千萬人,每天約有六千名少女接受割禮,但受限於操刀者的技術及衛生條件,通常用草藥、泥土、灰燼來止血、消炎,往往造成許多女孩傷口嚴重發炎、潰爛,甚至喪命,當地人認為這是天意。

根據台灣健保局統計九十四年上半年的申報資料,台灣「Female circumcision」的申報紀錄有四次,這四名個案年齡從三十七歲至七十六歲,包括直腸惡性腫瘤、子宮肌瘤和兩名陰道炎患者,四人都有外陰及陰道發炎等問題,而非因習俗關係而進行的「女性割禮」。

對於台灣健保局網站「醫療費用支付標準查詢」,鍵入「Female circumcision」竟然會跳出「女性包皮切除術」字眼,醫界認為,官方網站出現這樣的字眼,容易遭至國際間誤認台灣仍施行殘忍的「女性割禮」的誤解。由於「女性割禮」是殘忍的習俗,為避免招致國際誤解,此一醫療給付的英文名稱似有修正的必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