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台北報導】曹春霞在士林銘傳大學附近開毛線專賣店,三十年來紡織業風水轉了好幾輪,她還是佇立在中山北路那個熱鬧的十字路口,談起生活的甘苦,她好像打開一甕陳年醬菜。由於是自家住宅開店,能從早守到晚全年無休,許多時候,來店裡買毛線的客人會順便請教織法,於是累積了老顧客,大家一邊打毛線一邊聊天,生活故事就隨著那一針一線展現美麗的紋路。
曹春霞指著牆上的日本證書說:「我十四歲就學打毛衣,還到日本考證書,手織毛衣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她覺得手工是永遠不退流行的,手工的價格和機器大量製作的價格完全不能比,差別在於動手做和花錢買的心路過程,因此,不必擔心滿街漂亮便宜的毛衣搶走花錢花時間的手織毛衣愛好者。
曹春霞很自信地說:「我的客人小的有十幾歲的學生,大的有九十幾歲的婆婆,耶誕節前最多小夥子帶女朋友來挑毛線,是小夥子自己織圍巾給女朋友哦!可不是買給女朋友織的。」店裡的常客有幾對夫妻檔,老公陪老婆買毛線,後來也動手織圍巾,說起來令人難以相信,然而,隨著手工技巧的研發,釘針是一種容易上手的織法,一位歐里桑就織得入了神。
手一邊織著,話題集中在毛衣和穿毛衣的人上面,曹春霞和老顧客聊得最多的是子女,對每家的孩子學業事業感情動態一清二楚,「你這件毛衣是給兒子的?」、「這款毛線是買給你女兒的?」、「上次那件毛披肩送出去了嗎?」「上次請你吃飯的人,你回送毛衣了嗎?」說來頗為意外,曹春霞在閒話家常之中當了好幾次「便媒婆」,因為清楚子女之間的狀況,牽了好幾次紅線,她笑著說:「我每天不出門,怎麼牽線呢?都是現成的姻緣,找我去湊數當媒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