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兩條道路,一條追求世俗的利益,另一條則通往解脫涅槃。
明瞭這一點,身為佛陀的弟子們,不應因他人之恭維尊敬而歡喜,應專注於走上那條孤獨的道路。」

———《法句經》
《法句經》第七十五首偈頌,據說源自佛陀、舍利弗以及舍利弗弟子提舍沙彌師徒三代一段美麗的典故。
提沙沙彌的父親是舍衛城富豪,也是舍利弗信徒。提沙七歲時在父親鼓勵下到舍利弗座下出家,親戚們掛念年幼的提沙,因此經常給予各種物質供養。
這種事反覆發生,讓提沙覺得有礙修行,於是他向佛陀修學禪定,獨自到山林中,專注於內心世界自我省察,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躋身聖者之列。
結夏安居結束後,舍利弗、目犍連及許多長老比丘來到森林探視提沙。當時村子舉行大法會,殷切期盼舍利弗說法時,舍利弗卻指定提沙沙彌代替。提沙於此開始證得阿羅漢的第一次弘法,宣講擺脫爭執和慾望引起的貪念,進而達到身心寂靜、證得涅槃的妙方。
佛陀以神通看到提沙說法的殊勝情景,現身向村民證明提沙的說法符合真理,還讚歎提沙能捨棄富饒的物質生活及人們提供的種種便利,為了尋找真正的修行道路而獨自進入山林刻苦精進,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修行人如果與物質、名譽及任何世俗欲望糾纏,那行者將喪失本來面目。佛陀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而吟誦以上那首偈頌。
世間上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追求世俗名利之道,一條則是走向安和寂靜的涅槃之路。像提沙沙彌那樣獨自走向涅槃之路,再以寂靜祥和之姿面向世人說法的修行人風範,實在令人懷念。
佛教穿越時間地域的限制,在浩瀚經藏留下了無窮無盡的佛陀教示,因此佛教徒應該懂得深入經藏去找出人生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