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高雄醫學大學進行甄選入學口試,「有個成績優秀的學生明白講,他一點都不想念醫學院,是父母逼他來的」。
同時,教育部委託學者研議後建議,把高中畢業就可考的七年制醫學系,仿照美加等國改為大學畢業後再考的「學士後醫學系」,一共要讀十年才能執業;高醫大醫學院長賴春生認同這項建議,認為改為大學畢業,甚至工作一、兩年再來考,性向明確,個性也較成熟,可培養出更好的醫生。
成大醫學院長林其和指出,七年制學生在入學前兩年基礎醫學階段的成績會好一點,但到了臨床及實習階段,學士後醫學系學生就展現優勢,學習動機強,且與病人、家屬、護士、其他醫生的溝通技巧都比較好。
其實很多科系都適合學士後再讀,譬如法律系,同樣仿照美加等國,譬如輔大的學士後法律系,或東吳大學研究所招收非法律系畢業生,都是思考學生都較為年長、歷練豐富,學習動機及效果,都不一樣,這些學生將來考上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由於閱歷豐富,懂得人情事理,在處理法律案件時,較能考量周詳,應該不會再出現只會死背法條的法匠,如被色狼強迫舌吻、襲胸以「讀秒」決定有無犯罪的法官。
其次,法官、檢察官、律師所遇到的案件千奇百怪,且跨及各行業,如果沒有具備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憑藉背六法全書、刑法、民法等綜合性法律專書,將難以判定、審理案情。
同樣道理的還有新聞系,台大沒有此系卻有研究所,即是模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制,認為新聞從業人員應至少有一門專業知識背景,無論大學讀的是什麼科系,只要接受兩至三年新聞訓練,都可成為很好的法律、政治、社會記者,或教育心理、科學記者,勝過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的年輕記者。
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主張,學士後醫學系應不限考生大學讀什麼科系,這樣的主張,與新聞研究所、法律研究所相同。
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去年有一千多人應考,錄取率低於百分之二,且五年的學費要七十幾萬元,一位教授說,「同學們都有年紀、就業、經濟的壓力,但沒有父母逼著來的」。心甘情願、有志於此,才能投入熱情,才能做好記者、法官,尤其是醫生,中醫所謂「望聞問切」,其實不只是一種醫療方式,更是溫暖的醫病關係具體而為的呈現,不是冷漠的。
柯翠貞(高雄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