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媽祖回鑾新聞引發我的回想,猶記得十餘年前受人請托刻了一方「媽祖」肖形印。於是開始尋找印蛻,不負所望,果然還存有原鈐印記。

當年起稿時,所憑藉著是兒時所見慈眉善目的媽祖印象。為了顯示莊嚴,頭飾巧疊盤曲,冠帶輕飄,增加纓珞垂珠,點綴簡淡,細膩、分明的髮絲,所鉤勒的線條工雅流暢,有「吳帶當風」的韻致,流麗秀勁,將自在、清淨、喜悅的慈容完整呈現。
年幼時母親常帶我去屏東市慈鳳宮,廟堂正是供奉媽祖聖像。每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在這一天,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正門右邊有戲台,會有歌仔戲班演戲,共襄盛舉。
印象最深的,是廟前馬路上會用竹竿搭製臨時的布袋戲台,那時汽車不多,不會有人抗議的。布袋戲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三個雕刻花的窗子,下層則懸掛兩個中空的加官屏,分成三個空口門,門上掛布簾,左邊「出將」、右是「入相」,中間是劇團的名稱,每次演出,馬路上總是擠滿了人群,非常熱鬧。
媽祖的誕生地是福建莆田,媽祖信仰傳到台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在歷史上已成護衛唐山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