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凡人必有師;若無師,則嚴憚之心不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諸弟
讀懂名句
一個人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如果沒有拜師,就培養不出莊重、敬畏之心。
名句故事
這封信很長,是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信中首先指出讀四書五經方面。曾國藩說:「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讀經要有耐心,不要因為讀不通、讀不懂,就放棄學習,而是要一次次、一遍遍地去下工夫。再者,讀歷史要能設身處地去體會:「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不需要強迫自己記下歷史人物的名字,但是每讀到一個人物,就要假想自己與這個人有接觸;也不必一定要背下每段歷史情節,但記下一事,便要假想自己身處於當時事件中。
而讀諸子百家的作品集應該要:「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這句話的意思是,例如韓愈的作品有十集,就一本本把它看完,不要這一本沒讀透,就想換另一本,更不要韓愈的書沒看完,就跑去讀程頤的作品。如此才能真正學一位大家作品的精髓。
最後,曾國藩深怕弟弟們也跟他以前一樣:「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一天到晚都跟庸俗之人來往,反而程度愈來愈差,智識學問無法有所長進,所以希望弟弟們趕快跟著名師學習。當然還要選擇益友來往,因為「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說的拜師擇友,當是本於這個基本道理。
新說名句
楊繼盛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清官,生性耿直、剛正不阿,他在〈諭子書〉中的幾個觀念,與曾國藩不謀而合。例如: 讀書應當「多記、多作」,更重要的是:「切記!不可一日無師傅;無師傅,則無嚴憚,無稽考。」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沒有老師指導就不會嚴謹、敬畏地學習,也沒有人可以檢查學習的成果。所以楊繼盛以為:「又必須擇好師,如一師不愜意,即辭了,另尋。」只要發現老師不適當,就趕快去找別的老師,千萬不可拖延而影響學習進度。最後,他也談到選擇益友的目的:「又必擇好朋友,日日會講切磋,則學業不患其不成也。」交友是為了互相砥礪、討論,這樣才能夠增長自己的學問呀!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