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回暖正像秋季的變冷一樣,都受到其他地區氣流影響。
春季也有暖空氣活動,從冬季到夏季是通過許多次暖空氣活動累積而成的。所不同的是,冷空氣活動主要在近地層,更有刺骨寒風,所以人們感受冷空氣的活動十分明顯。而暖空氣活動主流在高空,人們在地面感覺不深,甚至看作是冷空氣活動之後的一次較強的回暖。
這種情況和中國的地理緯度與位置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根據我國的緯度,秋季的溫度比較高,而位於我國北方的西伯利亞與北極地區空氣十分寒冷,所以只要大氣環流有利,冷空氣就會乘勢侵入,促使這裡的溫度下降。這種情況甚至冬季也是如此。
春季的情況也與此相似,我國的溫度較低,而在印度與南亞次大陸有溫度很高的空氣源地,所以溫暖空氣順流而下,加速我國的回暖過程也就勢在難免了。
春季的印度半島與南亞次大陸回暖很快,從多年平均五百帕高空圖上可以看到,早在三月的月平均圖上就可以看見在印度半島已經形成暖空氣中心,這個中心在四月就已經十分強大。
從圖上看,這個暖中心有時並不明顯,但有時卻會十分強大,它能隨著西風氣流以暖脊的形式移向東亞,使這裡出現一次強大的回暖過程,而且暖脊日益發展,使春季的回暖現象一次比一次加強和更加頻繁。但是,這樣的暖空氣活動,一般只出現在三月至五月。
南亞暖中心在早春即已出現,並在四月至五月十分強大,從太陽輻射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印度半島基本位於北回歸線(北緯二三‧五度)以南,在冬季並不大冷,而在春分(三月下旬)即已在陽光直照之下,所以三月至五月是那裡全年最熱的季節,被稱作熱季,但在中國則是正在回暖的春季。
到了六月下半月西南季風暴發後,印度與南亞次大陸反而出現比較涼爽的雨季,南亞的暖中心已經向北移到中國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帶,甚至包括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等西亞地區,同非洲聯成一條高溫帶。
所以到了夏季,從南亞高壓來的暖脊往往影響到我國東部,使這裡炎熱天氣更加炎熱與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