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含淚播種,必歡呼收割」這一句話,來形容吳靜芳的紙雕生涯,再恰當不過。浸淫紙雕數十年,創作過程縱有千般辛苦,始終甘之如飴,吳靜芳也終於在紙雕世界裡,開創出一片亮麗的天空。
近年來吳靜芳在國中、國小開辦紙雕研習班,推廣這項富有鄉土味的民間創作藝術,她希望更多孩子,從小就投入趣味無窮的紙雕天地,讓紙雕走向生活,走進家庭。
吳靜芳表示,剪紙是以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圖案作為裝飾,主要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貼在門上的「門簽」和用於喜慶禮品的「喜花」等。由於紙雕不太受正統藝術界重視,在求師無門的情況下,吳靜芳只能靠「嘗試錯誤」,在摸索中修正、學習。
她認為,從事紙雕創作,細心、耐心、恆心及創意「三心一意」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從選擇主題、構思圖案、繪製底稿到動手雕作,創作過程樣樣要小心,稍一不慎便前功盡棄,目前她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時間,雖然已有十年功力,吳靜芳謙虛地說,至今她依然會有失敗的情況出現。
少年時期就深愛唐詩、宋詞、元曲、歷史故事的吳靜芳,自民國八十年開始創作「中國風情」系列作品,一九九四年首次發表「中國風情系列」紙雕個展,為往後的創作生涯奠定了一個完美的基礎,也使她進入旺盛的創作期。除了孜孜不倦於「中國風情」系列外,吳靜芳的創作也沒有忘記出生的地方,〈孤戀花〉、〈思想起〉、〈天黑黑〉等台灣民謠系列創作,展現出她對鄉土的熱愛與關懷。
紙雕注重紙張肌理、立體層次 ,因作品常傾向裝飾功能,長期以來總被定義為工藝創作;吳靜芳經過多年的專注探索,廢寢忘食,使紙雕作品呈現了豐富的內涵,也提昇了藝術層次,改變人們既定印象。
紙雕創作對吳靜芳而言,不僅是一份工作或一種樂趣,也是生命的另一部分,經歷不斷的創作,即使物質生活依然匱乏亦了無遺憾。吳靜芳強調,「認真創作時,別人也認真看待我的作品。過去,一直以為會放棄紙雕創作這條沒有盡頭的路,但從十八年前開始創作至今,我反而在紙雕世界獨自飛舞、盡情發揮創作生命。」
從摸索到創作,一路走來到今日回頭看時,發現所有經歷過的種種挫折與辛苦,都如雲淡風輕,吳靜芳相信,只要堅持,就可以突破所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