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楊姓讀者問:傳統推拿與物理治療,到底那種比較好?
在治療方法方面,中醫推拿有八大手法,簡單的說,虛症用補、實症用瀉。
補,一般指的是手法要輕;瀉,則手法要重。或者,可用補上瀉下,或補下瀉上的方式。若是要補膝關節,則可瀉髖關節或踝關節的經絡,反之亦然。一般來說關節腫脹,屬於實症,不可推拿,但是若以補其他關節的經絡穴道來瀉正在腫脹的關節,也是一種方法。
另外,民俗療法常見的整脊或脊椎整復,其實並不是由中醫所發展出來的,而是西方醫學的骨科分支所發展出來的,整脊學是認為,神經是由脊髓所分支出來,由脊椎所支撐,若是脊椎有彎曲,就會壓到神經而導致種種的不舒服的症狀,包括各種疼痛與臟器的問題。
因此要矯正各種不舒服或不正常的症狀,就必須將脊椎矯正,回復到正常的脊椎位置,神經沒有受到壓迫,就可以消除症狀。因為整脊學的理論將所有的症狀都歸咎於脊椎,所以也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要特別注意的是,做完整脊之後,必須再以運動加強脊椎附近的肌肉,使脊椎維持穩固與彈性,此外做整脊的次數不可太頻繁,否則容易將韌帶拉鬆,更容易導致脊椎的不穩定。
而西醫所謂的物理治療,是指用物理的方法,來達到治療效果。包括:運動治療、徒手治療、儀器治療。
若是要拿物理治療與中醫推拿做比較,最令人困惑的就是按摩的部分。物理治療的按摩,也是依據治療組織的不同而不同,有針對肌肉做的按摩,例如臉部肌肉麻痺的臉部按摩,可增加臉部肌肉的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針對肌腱、韌帶所做的按摩,稱為深層摩擦按摩法,可促進肌腱與韌帶的再生,增加肌腱與韌帶的韌性。
針對神經所做的,稱為神經鬆動術,可鬆開緊縮或沾黏的神經,恢復神經的彈性與活性。針對淋巴循環所做的按摩,稱為淋巴按摩,可消除淋巴水腫,增加肢體的淋巴循環與血液循環。對於關節的問題,一般不做按摩,而是做關節鬆動術、關節運動,輔以深部熱療及電療緩解疼痛。
若是神經遭壓迫所引起的神經痛,則並不建議病患尋求一般的推拿師或整脊師治療,尤其是椎間盤凸出,一般的推拿或整脊可能會使椎間盤破裂,或使神經發炎,最好是經過醫生仔細地診斷之後再做治療。(中)(記者李宇政整理)
讀者若有運動保健、傷害等問題,可寄信到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57號2樓「人間福報運動版」收,或寄至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註明「運動版」,每周六刊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