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解釋藏、通、別、圓四教,同樣是解脫三昧,但空、無相、無作三門的層次不同。將三解脫門作為實踐原理,是大小乘佛典所共通的。空、無相、無作三者,雖然可稱為三三昧,但是三三昧是有漏法、無漏法共通的,而三解脫門只通無漏法。
所謂「空門」:謂觀無我、我所,一切諸行都不真實、是無常、是空。所謂「無相門」:又作無想,謂因觀空故,不執著於相。所謂「無作門」:謂因觀無相故,於未來死生相續,無所愛染願求。
若是三藏教,於苦諦下四行相中的空、無我,是屬於「空門」;滅諦下的滅、靜、妙、離的四行相是屬於「無相門」;集諦的「集、因、生、緣」及道諦下的「道、如、行、出」八行及苦諦下的苦、無常,是屬於「無作門」。
為何苦諦的「空與無我」二種行相,是屬於「空門」?
在苦諦中的四種行相是:苦、空、無常、無我。在「空行相」中,觀五陰,一相、異相,皆是無自性故,所以是空;在「無我行相」中,觀五受陰中,我、我所的法,皆不可得,所以是無我行也。故,「空與無我」屬於「空門」。
於「無相門」中,滅諦下的四行相:
(1)「滅行相」者,觀涅槃諸煩惱火滅,故名滅。
(2)「盡行相」者,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盡。
(3)「妙行相」者,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
(4)「離行相」者,觀涅槃離世間生死法,故名離。因此,離此四行相是「無相門」。
於「無作門」中,包含集諦四行相、道諦四行相與苦諦的「苦與無常」二行相,觀其無生,就無所作,是名無作門。
「集聖諦」有四相:因、集、生、緣。牽引義,故因;出現義,故集;滋產義,故生;為依義,故緣。譬如:泥團、輪、繩、水等眾緣和合,共同成就一個瓶子等。
「道聖諦」有四相:道、如、行、出。通行於涅義故道,契入正確的真理故如,正確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苦諦下「苦與無常」二行相:
(1)「苦行相」者,觀五受陰無生,故無所作。
(2)「無常行相」者,觀五受陰,因緣生,新新生滅的無常,本自無生,故無所作。
藏教的三解脫門,空門、無相、無作門,還是立於「生滅」的角度來說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