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星雲大師摹刻佛陀造像一尊,以利佛光緣美術館總部舉辦「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

在佛教經典中,最早有佛陀造像的記載是《增一阿含經》,源於釋迦本師為報生母摩耶夫人恩,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未返回,護法信徒優填王思佛心切,便造立栴檀像,以解思佛之念,此為佛陀造像之始。
早期原始佛教是不立佛像、不畫佛像的,史稱「無像時期」,主要原因是避免眾生著相。因而常會以佛足印來代表佛陀在各地傳法、以寶座代表佛陀在講經說法、以菩提樹象徵佛陀涅槃等。僅能運用象徵的事務來緬懷佛陀曾經存在,其實佛足也是佛門中所說的「三十二相」,唯佛有之,故能代表佛陀。
直到西元五十八年,北印度「貴霜王朝」採取以佛法治國,當時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地區及北部的秣菟羅地方,正值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時期,彼時錢幣上印有佛像圖案,是當今發現最早的佛陀造像。
佛教隨著東傳至中土,佛教與漢文化相融後,共同演繹的結果,佛陀造像也漢化。一代有一代的氣象,自後漢由魏晉南北朝開始,不僅是佛陀造像改變,與佛教有關的繪畫與雕塑,皆隨著不同時期,都有空前的發展,如今篆刻佛陀造像也是演繹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