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陜西近日進行文物普查時,分別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石城遺址和一處隋唐時期佛教造像,成果豐碩。
這處新石器時代石城遺址位於綏德縣趙家砭鄉寨山村寨子山上,面積約三十萬平方公尺。專家勘察後發現,在寨子山周圍的山坡上,有多處石牆繞山而築。
目前,石城地表仍散落大量陶片,其中以灰陶為主,泥質陶多施籃紋,夾砂陶多施繩紋,可分辨的有甕、罐、鬲等。
同時,在石城內發現一處長六公尺、距地表深一公尺的白灰麵居住房址,都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跡;從構築技術方面看,古城的石牆是用天然片石錯縫平砌的,不施灰泥,石塊沒有人工鑿打痕跡,與在陜北發現或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城址的風格相同。
新發現的隋唐時期佛教造像龕,位於武關驛鎮武關河村附近,專家認為,這一重要發現填補了陜南隋唐石窟造像的空白,專家將其命名為武關河佛教造像龕。
這處佛教造像龕開鑿於一塊獨立的不規則巨石上,巨石高二點二公尺 ,底邊一點八公尺,厚一點五公尺,而佛龕則分別鑿於石頭的兩面,一為尖拱室龕,一為圓拱室龕。
此發現為研究隋唐佛教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