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也有類似的概念:「終日嘻嘻哈哈的人,常是淺薄的人。」這是《荒漠甘泉》作者考門夫人說的,她進一步解釋,在生活上,「憂愁是神的犁頭,掘到土的深處,地上就能多結果子。」因為不順遂所帶來的憂愁可以引領我們省察、痛悔並認識自己,也讓我們多思想、多考慮。
在寫作上也是如此,憂愁往往帶領我們進入生命中更深的層面,歷經煎熬和患難,更能成就偉大的作品。
中國第一本紀傳體的史書是受過宮刑的司馬遷所寫的,希臘著名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瞎了眼的樂師荷馬傳述下來的;古今中外,還有許許多多在政壇、仕途、生活上不如意的人,就是把他們的智慧貢獻在寫作上,因此成就了不朽之作。
可以說,一篇偉大的文章,一本感人的著作,背後都有憂愁的印記,也都是作者血淚的結晶。這就是為什麼放眼出版界,「寫手」這麼多,真正偉大的作家卻寥寥可數的原因。要不然以目前印刷事業之發達,發表園地之多元廣闊,只要你肯用心勤快地找個主題,廣蒐資料,加上文字新鮮有趣的話,要成名露臉並不困難,至少不愁找不到跟人分享的機會。
但是走進書店,能在滿眼的出版品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又怎樣?沒有經過時間淘洗的文章,就像未經火燒、錘鍊的金沙般,質地不夠純正,無法傳唱千古。
要讓別人傳誦不已的文章,具有怎樣的條件?除了優雅、流暢之外,作者因為歷經失敗、病痛、挫折、失業種種試煉所逼出的深度,是傑出創作的必要條件。
在現實中讓人頭痛的患難和疑懼,居然是寫作園地最重要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