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以圓教一心三觀的立場,來觀照四念處的內容。首先,論身念處的四種情況:
現在的一念心,生起不思議的中道觀,即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的智慧,於十法界中,是不相妨礙的。若從法性因緣的角度來觀察,一種智慧與一切種智的智慧,是無二無別的:觀一色相,就等同觀一切色。若從法性空來觀,一切色的無自性空與一色的無自性空,兩者是相同的;則觀一空即觀一切空。從法性假的角度來看,一色即是一切色,一假即是一切假。從法性中道的角度,即非一也即非一切,雙照(同時)一即雙照一切,亦名非空、非假,雙照(同時)空、假;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同時)空假。九法界,色即空、即假、即中,也是如此,是名「身念處」。(如圖示)
以此類推,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是如此觀照。
如是四念處的力用廣博,義理上兼顧大小乘之教義,俱破八種顛倒。此八顛倒包含:凡夫執取世間無常為常、苦以為樂、無我以為有我、不淨以為清淨的四顛倒,破除四枯的念處;以及二乘人誤以出世間的常、樂、我、淨為無常、苦、空、無我的四榮念處。遠離四榮、四枯的顛倒見,方能進入中道涅槃。這種情況下,又名「坐道場」,又稱「摩訶衍」,是名「法界」。
而對治顛倒的法藥,即是此四種念處。觀法性的智慧,名為「念」;一諦理,即是三諦理,名為「處」。故,真正的法藥,實際是「空」。依四榮、四枯的顛倒見,也是畢竟空寂。依此成立遠離四枯與四榮的兩邊,即入中道。
於三十七道品中,已說明四念處的法義;接著,進一步說明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在三十七道品中彼此的關係及重要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