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遷文物非偽品 時代價值觀不同 過去重視骨董 如今視為文化遺產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天府永藏》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概述兩岸故宮文物藏品的專書,去年八月在北京上市,已由台灣藝術家出版社發行繁體字版。鄭欣淼昨出席《天府永藏》繁體版新書發表會,澄清媒體報導說他在《天府永藏》著作指出故宮文物南遷時「留下真品,選走偽品」的說法,他表示,是因為以前對文物的觀念,類似是骨董的觀念,跟現在看待文化遺產的文物有所不同。

《天府永藏》是一部首次將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詳細併列一起介紹的新書,全書二十萬字。昨日新發表會上,鄭欣淼指出,他書裏談到北京、台北兩個博物院的發展,也談了兩岸的藏品,但是依他的資料掌握,內容可能還需修訂的計畫,希望台北故宮的同仁能夠幫助他。 (記者邱麗玥攝)
至於台灣媒體報導提到故宮南遷的文物是不好的,鄭欣淼進一步指出,其實是因為以前對文物的觀念,類似是骨董的觀念,因此當時博物館的成立是稱古物館,慢慢的大陸才統一稱做文化遺產,因此社會對文化遺產的看法是慢慢調整,當時選擇南遷文物,跟現在看待文化遺產的文物可能有所不同。
鄭欣淼在書中指出,不少人以為當年故宮的文物都南遷了,其中的精品(約占南遷文物四分之一)又都運到了台灣,其實南遷文物時雖決定盡量選精品,但「多從傳統骨董商人的角度看待文物,重視文物的市場價值,缺乏文化史、藝術史的眼光…,有偏頗之處」。鄭欣淼指出,文物各有價值,由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感受和新價值,而新價值也應是客觀的。
昨日,鄭欣淼也提出了「故宮學」的概念。其深意在於,促使故宮博物院從一般性的古代藝術類博物館,朝向獨特性的皇宮遺址與皇家典藏類博物館的轉變。
出席新書發表會的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指出,認識鄭欣淼十三年,由國家文物局業務副處長、文化部副部長、北京故宮院長,而接掌北京故宮有六年時間,鄭欣淼努力推動兩岸故宮交流合作,這本書的出版可說是他一生的成果。主持新書發表的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表示,由這本書可看到兩岸故宮資料隱藏很多訊息,是未來研究、論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