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日前在法國巴黎以天價買走圓明園獸首的神祕買主,昨天在北京露面,買主是廈門人士蔡銘超(下圖),他下標買鼠首、兔首是為了不讓中國國寶外流。他在記者會上宣讀新聞稿時說:「每一位中國人在那個時刻都會站出來發出聲明,只不過當時給了我機會,我只是盡了自己的責任。但要強調的是,這個款不能付。」
流標?
通常由次高標獲得
蔡銘超拒不付款,恐將面對違約訴訟。但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指出,此事件可能會讓佳士得在國際藝術領域的聲望受影響,但佳士得不可能起訴蔡銘超,這種情況多半由低價投標者獲得拍賣物。
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幹事牛憲峰在記者會上說,雖然蔡銘超拍下了圓明園兔、鼠首,但由於尚未付款,且目前仍在付款期限內,因此拍賣能否最終成交尚屬未知。牛憲章表示,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面臨極大壓力和風險,但競標是在非常時候的非常手段,成功的阻止了拍賣。
記者詢問他是否代表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搶標,蔡銘超回答:「我代表所有中國人」,他也表示,百年前因為戰爭因素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都不應該被拍賣。
難討?
中法兩國共同興訟
中國海外追索圓明園流失文物律師團首席律師劉洋則說,已規畫好下一步法律行動,即在中國和法國兩法院同時對佳士得興訟。
但西方國家向來把拍賣所得當作合法化,是否意味著今後不可能通過法律途徑索回?何兵說,確實不易索回,因拍賣具「洗刷」性質,將增加追討難度;但此次訴訟在先,中國追討行動和政府態度也公開,若沒有訴訟,將來追討更難。他也說,追討行動應採取行政、外交等綜合手段,但收效如何難預測。此外還可以動用審判權,希望政府、律師及民間團體聯合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