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究竟石門水庫應如何整治,才能讓桃園居民擺脫「豪雨後就缺水」的夢魘?經建會水利顧問黃金山已研擬出官方版的整治方案,將成立三個工作專案小組,對石門水庫的病灶釜底抽薪。
黃金山指出,石門水庫生病有其自然及人為破壞兩種原因。就自然因素方面,民國五十二年水庫完成啟用當年,葛樂禮颱風豪雨帶進水庫的泥砂淤積量高達一千九百四十萬立方米。而去年艾利颱風豪雨帶進水庫的淤積量為二千七百八十八點四萬立方米,若與葛樂禮颱風的淤積作比較,不難看出人為破壞及九二一地震後遺症造成淤積量增加的數量應該為八百萬立方米左右,這該歸責於人為破壞。
他研擬的石門水庫整治方案,除了北部水資源局趕快完成永久性壩頂取水的設計與施工(工期二至三年),作為短期的應急措施外,在中長期解決方案上,則將分下列三個工作小組,進行專責分工:
第一是由農委會負責集水區的整治,嚴格管制集水區內的土地開墾與利用。
第二是由水利署負責石門水庫「改造」,增加水庫的排砂能力,否則再來十次艾利颱風,石門水庫就將被淤積填滿而報廢了。但增加水庫排砂有兩個方案,其一是將現有排洪道(標高二百二十公尺)降低至一百九十五至二百公尺,以利水庫清淤排砂;二是另外挖新的排砂閘門,但工期最快要五至六年。
第三是水公司須興建南北桃園的連通管,在水庫排砂時,供應北桃園用水的淨水場原水濁度過高時,南桃園供水系統可支援北桃園。另外,若桃園地區發生乾旱,也可從翡翠水庫所在的新店溪水源,經由板新淨水場、北桃園再轉支援到南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