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揚明專題報導】政府推出一連串鼓勵創業措施,希望遭裁員失業者能靠著創業打造事業第二春,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資料顯示,中小企業有約一成經營未超過一年,並有接近四成撐不過五年,可見創業當頭家,並非穩賺不賠,具有一定風險。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六成五受訪者認為,今年是進入創業市場最佳時機,且有五成認為創業可獲得較高的收入;但也有兩成受訪者指出,因為不容易找到適合工作才「被迫創業」。
「沒有不適合創業的人,只有不適合的創業模式。」SOHO協會理事長張庭庭指出,就業機會減少,創業者自然增加,但唯有在創業前做好功課、仔細評估自身優劣勢,才能成功創業。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創業課程講師林政忠表示,有意創業的人,通常可分為轉業型、副業型和失業型;轉業型是為了嘗試新生涯,副業型的資金充足,至於因失業而想創業的人,心中焦慮、資金也有限,因為沒退路,所以期待趕快創業,但也最怕失敗。
林政忠說:「失業者必須了解,若資金不足,更不能冒險,寧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吸收創業入門知識,減少做出錯誤決策的可能性,絕不能太躁進!」
林政忠舉例,許多人一窩蜂地想開咖啡店,卻連咖啡豆的基本認識都付之闕如;以為餐飲、小吃門檻最低,容易回本,結果商品定位、商圈評估、成本效益等功課都沒做就開張,頭幾天或許生意還不錯,但一周、一個月後開始溜滑梯,才是考驗的開始。
他表示,太多人願意花幾十萬、上百萬創業,卻不願意花百分之一的時間與金錢進修專業知識技能。若能多面向理解什麼叫「市場行情」,就算最後暫時放棄創業計畫,這些知識對以後轉職也一樣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