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師訪道參禪去 禪宗祖庭印象之旅

妙普/文‧林清泉/攝 |2009.02.28
1770觀看次
字級

人間福報將自四月三日起一連十二天,舉辦「禪宗祖庭參學之旅」,帶領有心體會禪意的讀者,巡禮佛教六位祖師駐錫、開悟和弘法的地點,藉由隨行法師的講解,深度追尋祖師的足跡,讓禪味提升生命的境界。

達摩祖師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祖師從西域東來,在廣州上岸,直奔當時佛教極為興盛的南京與梁武帝見面,可惜兩人話不投機,達摩祖師於是轉往江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然後一脈相傳到六祖惠能,中國禪宗至此大放異彩。

本次禪宗之旅的重點行程,跨越六省十餘個寺院:河南少林寺、達摩初祖庵、慧可二祖庵;江蘇宜興大覺寺、安徽二祖寺、僧璨三祖寺;湖北道信四祖寺、弘忍五祖寺;廣東韶關六祖惠能南華寺……等著名「禪宗祖庭」勝地。

華林寺 達摩祖師登岸處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原名西來庵,是南粵古叢林。梁武帝大通八年,達摩祖師從印度至廣州,在此登岸,並建茅舍。寺內目前沒有大雄寶殿,祖師殿暫時作為正殿,供奉達摩祖師像。

五百羅漢堂前香火鼎盛,供有五百羅漢、菩薩像,及二十一顆佛舍利,但目前這些舍利均暫存在銀行保險箱中。

羅漢堂中有二十多位老菩薩,跟著錄音帶用廣東話在誦經,據了解,他們已經持誦《法華經》二十多年了。

少林寺 五百羅漢鎮寺寶

位於河南省登封少室山,是達摩祖師飄洋度海東來傳授禪法與印心之地,遂成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印度僧人跋陀敕建少林寺。少林寺總面積三萬多平方公尺,中軸線建築分七進,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寺內現存碑刻三百多塊,千佛殿內的五百羅漢壁畫,是明朝萬曆年間繪製,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是少林寺的「鎮寺之寶」。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西山麓的石洞中面壁九年,留下一面「達摩面壁影石」,衣褶縐紋隱約可見,影像栩栩如生。不過現在在山下就可以看到了,不用這麼辛苦爬到山上去。登封地區習武風氣興盛,從少林寺走上達摩洞要將近兩小時,有人把每天上下山,作為練功的方式之一,而且下山是要倒立著走的喔!

達摩洞往上再走五分鐘,山頂有座達摩祖師的塑像。在這裡與祖師爺作伴的永慶法師已經六十七歲,出家三十七年,長得很像祖師爺。

二祖寺 三千六百階登頂

位於安徽省的司空山,是此行最具挑戰性的行程。慧可於北齊天保三年,掘石窟而居禪,造重階而通術。唐天寶二年,玄宗於此敕建「無相禪寺」,僧尼近七千人,後幾度興廢。

從下院到山頂上的上院,要走三千六百個階梯。前次前往朝山當天,正好舉行禪堂上梁典禮,所有的木料,都靠人力從山下扛上來。五十八歲的徐鐘生和二十出頭的通雲法師,從江西大雄山百丈禪寺來和住持紹雲法師學習,特地陪我們上山。看我們滿頭大汗,決定打電話給在上院的人,準備熱開水,好讓我們解渴。

在中途等候送茶的吉祥法師,出家五年,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從黑龍江六步一拜到廣州求法。他說:這樣的修行方式,對自己的體能和心性是很大的考驗,以後還要繼續朝拜下去。那回,在榮譽領隊永本法師的帶領下,我們有二十九人登頂成功喔!

三祖寺 已成安徽風景區

舊名山谷寺,又名乾元禪寺。位於安徽省天柱山風景區南大門,是梁武帝為國師寶誌禪師所建。三祖僧璨受二祖慧可法衣後,為避免北周滅佛之禍,隻身南徙,隱居於此二十餘年,著有《信心銘》,並傳衣四祖道信。保存並傳付達摩祖師的禪法,奠定中國佛教禪宗初期的組織形式和理論基礎。

現任住持寬容法師非常崇仰星雲大師,佛指舍利來台供奉時,曾隨團來台參訪各道場。前次的參訪,他特地延後前往河南開會的行程,隨後又馬上透過網站發布訊息,從中可以看出寬容法師的積極性,未來不可限量。

四祖寺 農禪雙修典範寺

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西北的雙峰山中,曾是中國佛教寺院規模最大、僧眾最多、聲譽最高的名剎之一。也是首批僧侶以團體生活方式,實行農禪雙修的典範寺院。

從慈雲之塔到傳法洞,只有七百階,比諸之前的三千六百階,算是「小Case」了!相傳,四祖道信晚年在此交付衣缽給五祖弘忍,後人依洞而建,成為一座雅致的祖師殿。山後有座比丘尼的道場,當時正在結夏安居,不方便參訪,只好等待下次的因緣了。

五祖寺 千古名詩動天下

位於湖北省黃梅縣雙峰山的東面,故名東山寺,亦稱東山禪寺,簡稱東禪寺。在雙峰山與四祖寺東西相望,是五祖弘忍的道場,也是六祖惠能大師得法接受衣缽的聖地。

宋代法演住山時大興祖庭,其法裔佛果克勤、佛鑑慧勤、佛眼清遠,時稱「三傑」、「三佛」,精勵自持,禪風大盛,使五祖寺名動天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偈表心,六祖惠能大師在此留下千古詩句,也成為禪宗的衣缽傳人。

光孝寺 高僧曾於此傳教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是廣東省廣州市歷史最悠久、占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廟。除惠能、虞翻、鑒真、曇摩耶舍之外,歷史上曾有多位知名僧人來此傳教譯經,達摩祖師也曾在此傳授禪宗的學說。

「光孝禪寺」的匾額是明成化十八年(一四八二年)憲宗朱見深賜的。然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六祖惠能,因為他當年曾在這裡,作過著名的「風幡論辯」而名聲威震佛門。他在此削髮,成為佛教禪宗南派的領袖,這座千年古剎因為有六祖殿、瘞(音依)發塔、風幡堂等而增色不少。

南華寺 南禪禪法發源地

南華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創建於南梁天監三年。寺廟依山而造,面臨曹溪,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古剎。六祖惠能大師曾駐錫三十七年,成為弘揚「南禪禪法」的發源地,有「嶺南第一禪寺」之稱。寺內有眾多國寶級文物,如六祖真身像、唐代武則天御賜的千佛袈裟、聖旨、北宋木雕五百羅漢等。

南華寺目前所見格局,重修於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由時任廣東西北區綏靖公署主任李漢魂資助,著名高僧虛雲和尚主持,歷時十年,工程浩大。寺後右面有一眼卓錫泉,俗稱九龍泉,泉水終年流湧不絕,清澈冰涼,傳說六祖惠能常在此浣洗袈裟,蘇軾曾為之作《卓錫泉銘》。

白馬寺 佛傳中土最古剎

號稱「中國第一古剎」,位於河南省洛陽。東漢明帝曾夜夢金人,永平七年(六十四年)遂遣蔡愔、秦景、王遵等赴天竺求佛。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 (古代阿富汗 )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法器,以白馬馱經,齊至洛陽。

明帝建寺請兩位高僧,翻譯出第一部中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乃以為寺名。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天王殿其實是原先的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元代置四大天王、韋馱和彌勒佛像。明代時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

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宮收藏,一九七二年調撥給白馬寺,另有木雕佛龕,供奉著壁佛五○五六尊。

新山門內的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圓塚墓,立於明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年)。白馬寺以東有一座齊雲塔,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龍門石窟 石刻藝術寶庫<br><br>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諸朝(四百餘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龍門石窟南北長約一公里,現存石窟一千三百多個,窟龕二千三百四十五個,題記和碑刻三千六百餘品,佛塔五十餘座,佛像九萬七千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開鑿時間最長)、奉先寺(最大的石窟) 和古陽洞(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 最具有代表性。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等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實物史料。因此,它也可說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西元二千年,已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其中的盧舍那雕像更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大佛高十七點一四公尺,面容豐滿秀麗,微露笑意,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藥方洞,窟門兩側刻有藥方,共一百四十多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

永泰寺 三位公主修行處

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西麓,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國後修建的第一座尼僧寺院,也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家皇家尼僧佛寺。被稱為佛教禪宗尼僧祖庭,與「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有姊妹院之稱。

歷史上,曾有北魏文成帝之女轉運公主、南朝梁武帝之女明練公主(禪宗尼僧鼻祖)、北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三位公主在此出家修行,因而成就了永泰寺無與倫比的尊崇地位。

我們在大殿禮佛時,知客師聽說一行人從台灣佛光山來,堅持通知當家延君法師,延君法師謙稱不會說話,但說起永泰寺,頭頭是道。

沉香閣 當年觀音遇浩劫

位於上海豫園商城,是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以供奉「沉香觀音」聞名,原有的觀音像已毀於浩劫,現供奉的是香港信徒捐的海瓊水沉香木如意輪觀音像。我們抵達時,當家長濟法師和其他人都忙著準備上供,原來住眾界雲法師往生不久。永本法師發起隨堂超薦,成就跨海助念的奇緣。

大覺寺 星雲大師剃度處

佛光人的祖庭,位於江蘇省太湖西邊宜興市西渚鎮的橫山水庫(現改名為雲湖)東側,為禪宗臨濟宗道場。南宋咸淳(一二六五~一二七四)年間,由志寧禪師創建,清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六)年間,以超、界仁禪師曾重新整修。

民初志開和尚擔任住持時,在此寺為星雲大師剃度。太平天國戰亂,寺院嚴重毀損。時經七十年,星雲大師在台創建佛光山,並成為國際宗教領袖。重建宜興大覺寺,除報師恩外,更期對兩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復興有所裨益。

棲霞寺 四大叢林負盛名

棲霞古剎為六朝勝跡,位於江蘇省南京城東北約二十公里,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距今一千五百餘年。棲霞山之名源於棲霞寺,棲霞寺之名又源於南朝劉宋時明僧紹之號「棲霞」。

棲霞寺因山中盛產藥材,食之可滋潤攝生,故又名「攝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極著名的寺院,也是江南三論宗之祖庭,與山東長青的靈岩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為天下四大叢林。

知客曙光法師為我們介紹,寺後山崖鑿有眾多佛龕、佛像,稱千佛岩,和雲崗、龍門、大足等佛窟相互輝映。茶神陸羽也曾借宿棲霞寺,留下《茶經》這本名著。棲霞寺幾經興廢,清光緒年間宗仰上人重建,星雲大師曾在此讀書。

大明寺 僧才輩出學風盛

位於江蘇省揚州城西北郊蜀岡風景區之中峰,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故名之。

大明寺名僧輩出,其中以唐代律學大師鑑真和尚最為著名。六次冒險東渡才成功,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者。二○○三年四月,鑑真佛教學院獲准開辦,是一所培養佛教國際交流人才的高等學府。

同年十月,星雲大師出席鑑真東渡一二五○周年紀念活動,發心捐建「鑑真圖書館」。二○○八年正式啟用,元旦開講的「揚州講壇」,陸續有二月河、錢文忠、余秋雨、馬瑞芳、王丹等專家學者應邀講學,造成當地一票難求的盛況。

高旻寺 禪堂設計風格新

江蘇省揚州八大名剎之一,位於邗江縣西南,始建於隋,清朝達到全盛,為玉琳國師嫡系道場。高旻禪風嚴竣,造就不少人才,虛雲和尚五十六歲在此開悟。

高旻寺不做經懺佛事,每年越冬打十二個禪七,安心參究「念佛是誰」。知客師天華法師告訴我們:這座禪堂由現任方丈德林法師親自設計,新穎獨特,呈不等邊八角形狀,內外兩層,可同時容納三、四百人參禪。

靈山大佛 玄奘命名靈山

位於江蘇省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靈山勝境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及其他景點所組成的,簡括為一山、一寺、一佛。大佛所在地,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這尊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高八十八公尺) 它的建造是中國佛教界百年來最大的盛事,形成了神州「 五方五佛」的格局。即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和中原龍門大佛,共同護佑眾生。

佑民寺 為江南佛學中心

位於江西省南昌,始建於南朝粱代。唐開元年間,馬祖道一來寺說法,四方信徒雲集,使當地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清朝順治年間改名佑民寺。

後殿鑄銅接引佛一尊,高一點六丈,重三萬六千斤,南昌民諺「南昌窮是窮,還有三萬六千斤銅」即指此。加上鐘樓銅鐘、普賢寺鐵象,號稱南昌「三寶」。

佛光禪寺 明神宗夢有兆

原名馬祖庵,位於安徽省天柱山之南大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知客祥悟法師帶領大家參觀。相傳唐代馬祖道一行腳,至天柱山在此參禪悟道,並開壇講經、弘揚佛法,當地信徒在此建起小庵,供禪師居住,故稱馬祖庵。

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來此遊覽並許願,夜夢佛光普照山川大地,後來皇后為其生下龍子,許願得以靈驗,遂詔改馬祖庵為佛光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