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以米水煎煮成稀糊即是也」。粥為日常飲食,在中醫療法中,以粥療疾,是用米與具有食性的藥同煮,即現所稱的「藥粥」。
粥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選用適當的中藥和米穀配合,再加入一定的調味配料煮為粥,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粥療,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應用歷史,早在《周書》中就有:「黃帝始烹穀為粥」的文字記載。但應用藥粥治病,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學文獻記述最早,這些文獻中記載了「食青梁米粥」治療蛇咬傷,以加熱的石塊,煮米汁內服治療肛門搔癢等方。
食用粥的原料有稻米、小米、高梁米、玉米等;藥粥多以陳倉米、粳米、稻米,玉米等,加入具有不同藥性的藥物,以植物藥為最多。
粥療法的應用範圍可預防疾病,做急性病的輔助治療,用於病後或產後的調理,也可用於慢性病的自我調養,養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