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中這位高髻若冠,體態修長,曲臂吹笙,小腹微露,霞帔飛動的驚艷女子,她是一位仙子。飄逸、飛揚、出塵的法姿,是採自敦煌壁畫中的樂伎。
敦煌的樂伎又名飛天樂伎,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依然能飛行於天際,借助的是雲彩,雖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所憑藉的是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巾帶凌空翱翔。自由自在,來去自如本是仙人之力。
似聞餘音嫋嫋。仙子以笙吹奏飄飄仙樂,我想原繪圖者是想將當時現實生活反應於壁畫中,以樂伎作為寫照。然而笙是中國古老的樂器,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出現了它的記載,而以「笙」字出現於典籍的有《詩經‧小雅‧鹿鳴》首章:「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鹿鳴》是一首宴賓客的樂曲,這篇詩原本是用於飲宴的歌詞,但背後的意義卻含有嗟嘆時光易逝、懷念故舊與盼望賢才來協助建功立業的思想。所以曹操在其《短歌行》引「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四句,以喻其思賢未得。
台大校舍有「鹿鳴堂」,命名者有建安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