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吳小妹,出生就是腦性麻痺兒,四肢痙攣,必須以輔助支架固定,若不是有媽媽一路陪讀,根本無法上學,台北榮總將幫浦埋在身體裡,直接打藥到脊髓,只要原本千分之一的藥量,即能提升復健效果。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復健科主任楊翠芬表示,吳小妹採用「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TB)」配合復健課程,四肢肌肉痙攣明顯降低,可以坐得穩,也可試著慢慢學習去做想做的動作,講話時句子的長度也變長。吳媽媽感動的說,「如果有一天,媽媽沒有力氣抱妳了,妹妹,你也可以自行獨立了。」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師劉康渡解釋,這種療法是把導管放到患者胸椎第八到十節間,幫浦和藥物則埋在肚皮裡,幫浦每小時把肌肉鬆弛劑直接打到脊椎腔內,不經血液循環,只需極少的劑量即可減緩痙攣症狀,使用藥量約是口服藥量的百分之零點一,大幅降低噁心、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藥物副作用。
台灣每一千個新生兒,就有三到五個是腦性麻痺,近年國內醫院引進此一療法,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團隊已累積八例成功治療案例,其中之一就是吳小妹,昨天母女倆現身說法,分享復健新生的喜悅。
除了腦麻病患之外,台北榮總也運用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治療中風、頭外傷、脊髓損傷病患。劉康渡說,還有一位二十多歲的車禍病患,也是全身僵直,不僅全身蜷曲,家人要幫他洗澡、清理糞便都沒辦法,神志清醒的病患卻只能終日躺在房間。接受治療後,他終於可以坐上輪椅,到公園透一口氣。
脊髓內輸注幫浦讓僵硬的病患動起來,但是其中補充用的肌肉鬆弛劑針劑,國內根本尚未引進,病患若需要使用,除了得自費四十萬元買器材外,藥物部分,還得向衛生署專案申請,醫師為病患請命,盼國內快點引進這些罕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