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藥到脊髓 提升腦麻復健效果

 |2009.02.19
161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吳小妹,出生就是腦性麻痺兒,四肢痙攣,必須以輔助支架固定,若不是有媽媽一路陪讀,根本無法上學,台北榮總將幫浦埋在身體裡,直接打藥到脊髓,只要原本千分之一的藥量,即能提升復健效果。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復健科主任楊翠芬表示,吳小妹採用「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TB)」配合復健課程,四肢肌肉痙攣明顯降低,可以坐得穩,也可試著慢慢學習去做想做的動作,講話時句子的長度也變長。吳媽媽感動的說,「如果有一天,媽媽沒有力氣抱妳了,妹妹,你也可以自行獨立了。」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師劉康渡解釋,這種療法是把導管放到患者胸椎第八到十節間,幫浦和藥物則埋在肚皮裡,幫浦每小時把肌肉鬆弛劑直接打到脊椎腔內,不經血液循環,只需極少的劑量即可減緩痙攣症狀,使用藥量約是口服藥量的百分之零點一,大幅降低噁心、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藥物副作用。

台灣每一千個新生兒,就有三到五個是腦性麻痺,近年國內醫院引進此一療法,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團隊已累積八例成功治療案例,其中之一就是吳小妹,昨天母女倆現身說法,分享復健新生的喜悅。

除了腦麻病患之外,台北榮總也運用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治療中風、頭外傷、脊髓損傷病患。劉康渡說,還有一位二十多歲的車禍病患,也是全身僵直,不僅全身蜷曲,家人要幫他洗澡、清理糞便都沒辦法,神志清醒的病患卻只能終日躺在房間。接受治療後,他終於可以坐上輪椅,到公園透一口氣。

脊髓內輸注幫浦讓僵硬的病患動起來,但是其中補充用的肌肉鬆弛劑針劑,國內根本尚未引進,病患若需要使用,除了得自費四十萬元買器材外,藥物部分,還得向衛生署專案申請,醫師為病患請命,盼國內快點引進這些罕見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