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名病患平均接受6年貝樂克治療 八成八肝纖維化指數降低 五成六降為零
【本報香港電】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的前兆,成功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定宗昨在「亞太地區肝病學會」(APASL)會議,提出跨國臨床研究,顯示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逆轉」肝纖維化。
香港瑪麗醫院肝臟病科主任黎青龍說,B型肝炎是目前全球最嚴重的感染疾病之一,亦是肝癌主因,特別在亞太地區,在中國大陸甚至已超過八千萬感染者。
張定宗表示,在「ETV-901」延續性研究中的五十七名病患,平均接受六年,抗藥性較低的抗病毒藥物Entecavir(貝樂克,圖/劉惠敏攝)治療。
有九成六病患的肝臟組織型態獲得改善,而八成八患者的肝臟纖維化程度出現「逆轉」,其中五成六患者的肝纖維化指數甚至降為零,即肝臟恢復纖維化前狀態,而有四人從肝硬化降為指數四分以下,顯示在肝硬化治療上,應也有顯著效果。
張定宗說,近一兩年醫學界發現,肝纖維化、硬化是「可逆的」,此在慢性疾病治療上為一大突破。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任高嘉宏表示,肝炎治療時間愈久、效果愈好,過去抗病毒藥物若能有效控制發炎,三到五年皆能改善肝纖維化,但服用抗病毒藥物患者仍有六到七成未能有效控制、導致復發。
他說,因此患者於治療期間未出現抗藥性,或服用較低抗藥性之藥物,對治療肝硬化有顯著成果,此研究結果表示慢性B肝治療已向前邁進一大步,可有效提高存活率、降低肝硬化、肝癌人數。
但張定宗提醒,肝纖維化「逆轉勝」,固然讓醫學界在B肝、肝硬化、肝癌治療上更「樂觀」,但早期治療仍是「最高原則」,纖維化程度可逆,但基因變化卻難逆,不少病人延誤治療、「等到」引發腹水、黃疸、腹膜炎等嚴重症狀的肝硬化,儘管抗病毒藥物治療成效佳,卻在一年半載後出現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