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心絞痛易發作,如何防治心絞痛?臨床發現,中藥及食療,都有助改善動脈粥樣硬化,讓血管暢通。
心絞痛的症狀五花八門,除了典型的胸悶、胸痛外,有些人是單純感到很喘或噁心想吐,有人是流冷汗,左肩痛、左耳痛、下巴痛或舌根痛。
心絞痛主要是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堵塞,使心肌的血液供給發生障礙所致,西醫通常以硝化甘油舌下片及抗凝血藥,來控制病情,以避免進一步惡化,引發心肌梗塞。
在中醫方面,為了促進血液順暢有三七、丹參、桃仁、紅花、毛冬青等活血化瘀藥,可溶解冠狀動脈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及抑制內膜細胞增生;心臟功能不佳者,可再配合黨參,黃氏,等強心益氣中藥,來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中醫治療心絞痛,以活血化瘀為原則,依辨證論治,還可分為心氣心血不足,腎陰腎陽虛損、心脾兩虛、痰濁瘀阻、肝氣鬱結及寒邪阻絡等型,都可由中醫師視患者情形,隨證加減。
臨床上,治療心絞痛常以「冠心康復湯」為主,如心氣心血不足可加重黃耆、黨參、當歸劑量,腎陰不足,可加枸杞;心陽不足可加桂心;脾虛可加白朮;痰多可加半下;胸腹脹悶、煩燥易怒可加香附、厚朴、柴胡、白芍;全身發冷、出虛汗、常感疲勞可加人參、附子、肉桂等以加強療效。
經過醫界長期發現,服用中藥還可配合西藥,可減低西藥用量,增加療效,穩定治療效果,但服用中藥時與西藥相隔一小時以上即可,但不必完全停止服用中藥。
通常心絞痛急性發作時,尋求西醫治療較能及時收效,但在預防或心肌梗塞出院後的調養,中醫適可發揮所長,有防止復發之效。
門診發現,這類益心氣,通心血的中藥,有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並可直接改善心臟供血機能,促進症狀緩解,所以,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容易引發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家族病史,以及愛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提醒民眾,飲食要健康,少油、少鹽,以及多走路,利用有氧運動達到鍛鍊心肺的功能,都是「護心」之道。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蘇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