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高血壓學會去年調查顯示,國內逾兩千八百多名五十歲高血壓患者,即使就醫吃藥,但血壓控制不理想,醫師認為,原因可能是患者服藥遵從性差。
與血壓控制不佳有關的疾病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變和高血壓疾病,加起來的死亡率,已超過十大死因排名第一的癌症。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說,國際高血壓學會定義,理想收縮壓為一百四十毫米汞柱,舒張壓九十,較輕度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在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九間,舒張壓為九十至九十九;中重度的第二期,收縮壓大於等於一百六十,舒張壓大於等於一百。
「高血壓未必要吃藥一輩子!」王宗道說,若早期高血壓時,就治療控制,降壓藥可考慮慢慢停藥,再透過注意飲食、運動,血壓只要能調降二十毫米汞柱,就算成效不錯,「降得太低,有人反而有頭暈等不舒服。」
現在的降壓藥有數種,王宗道表示,目前歐洲高血壓學會建議藥物有六種,包括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s)、血管收縮素轉化←(ACEi)、利尿劑、α阻斷劑和β阻斷劑,在台灣,大多數藥物組合為前兩者。
但有些患者常覺得要吃很多顆降壓藥,有時自行停藥或少吃。王宗道說,臨床通常建議第一期用一種藥,第二期用兩種藥,但仍需視患者的實際情形而定。
王宗道說,去年十月起,健保已給付結合ARBs和CCBs的單一複方製劑,今年也有一種直接腎素抑制劑已通過國內藥證,預料不久會成為用藥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