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隨陳錫煌習藝開始,接觸布袋戲長達二十年的黃武山,將客家語言、音樂、文化特質,融入布袋戲曲裡,辦了一個「山宛然戲團」,為兒童自編自演客家話布袋戲,黃武山說:「山宛然的山,意指客家山歌;宛然是代表傳承之意。」

黃武山認為自己是客家人,能為客家文化做些努力,於是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了將客家戲劇、歌謠融入布袋戲的表演。黃武山說,其實發展客家布袋戲最大的困難面在於客語發音。問題在於會說客家話跟說道地的客語是不一樣的,所以找客語老師來做發音、咬字上的教學,最後是客家戲曲的學習和應用,改編傳統布袋戲的劇本,並取材淺顯易懂、較容易被接受的內容,才會吸引觀眾。
黃武山在北藝大讀研究所時,選修賴碧霞老師的課程,發現用客家話念古代詩文詞曲時,「那種腔調真是很美」,所以他開始試著用客語念台詞。黃武山尤其喜歡為兒童演布袋戲:「他們很直接,看得高興就哈哈大笑,看不懂就全場都很沉默。」如果碰上冷場,黃武山會趕緊加上閩南語或國語的對白,幫助兒童了解笑點在哪:「傳統戲劇很美,但是一定要加上新時代的元素,縮短和觀眾的距離,才是有生命力的表演藝術。」
未來「山宛然」布袋戲團表演的方式傾向走遍台灣各地的小鄉鎮,深入鄉親們的生活圈,和草根的老百姓們親近,落實「處處劇場」之可能。黃武山說目前在規畫將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改編成布袋戲的演出,將以客家話以及閩南話為表演的主語,期盼可以為布袋戲帶來新的表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