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入空」的五種因緣外,空觀另有大、小、偏、圓四種層次,為分別其特點,須以四門來區別清楚。而假觀不兼雜「小乘教」(假觀乃為度眾生用),所以不用耳!
空觀有二種:一、析空觀,專指「小乘」;二、體空觀,是大小二乘所共通的。為了分別「體空觀」為大小乘中的不同,故須用四門來料簡。如:體空觀是三乘共有,但別教入空,雖獨在菩薩,智斷雖然相同,其心念是有差異的。
大小乘在智障上,有不同的說法。達摩鬱多羅(法尚)之《雜阿毘曇》解釋:煩惱是惑心,故煩惱是障;智慧是明解,如何說智慧為障礙呢?智慧有兩種:一、證智:佛菩薩的智慧;二、識智:二乘人的智慧。
二乘人的智慧,雖得智慧之名,未順合真理實相,意義上相當於識;能破煩惱,又等同是智慧。就分別「識智」而言:「識」是順於想,於性質上,還是有分別的;這種智慧,違背真理的「真空」實相特性,故是「體違」;而這種智慧,是經觀想而成就的,故說是「想順」。
二乘人的智慧是不同於佛菩薩的智慧,而此種智慧,會成為成就佛菩薩智慧的障礙,故說此「智」為障。故,佛是由二障(執著證智與識智)中獲得解脫的。
《涅槃經》說:斷除愛染獲得心解脫,斷除無明獲得智慧。《地持經》:愛為煩惱之首,故是心解脫,對治煩惱障也。遠離一切無明污穢,於一切所知,如無障礙,名「智淨」。智淨即是慧解脫。《入大乘論》說:出世間無明是「智障」。世間無明,賢聖已遠離,即是先斷煩惱障。
問:既然執著證智、識智皆是煩惱,為什麼以無明為智障呢?
答:無明是執著「智慧」的煩惱,本身是以「智」為體,故說執著智慧是修道的障礙。例如:從無為生死(不再生死輪迴)的角度而言,眾生於三界六道不停流轉的分段生死,並不是無為的(因為生死輪轉,是眾生造業的果報故);假使能悟入「無為」的體性空與「生死」的體性空,是無二無別,當下「生死即是無為」,故以「無為」為名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