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三賢十聖,是圓教十住位之果位因。現引《仁王般若經》說明:「賢聖居因,故有果報;佛無報故,名之為淨。」既是說「三賢、十聖、佛」淨穢雖有不同,在斷染、證淨上,有層次差別,但皆可證得究竟。
《金光明經》說;稱為「應身」乃境智相應。以境為法身以智慧為其報身,起用為其應身。以證得法身故,常恆不變。法身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也。
《涅槃經》說「得無上報」者:謂佛有現世所證得果報,而這種成佛的果德,名「無上報」。因為佛陀已證得無生,不再三界輪迴,所以說「佛無報」。又說:此「無上報」也可以稱為「子果、果子」。以現世顯現果報,即如「種子所現的果相(子之果)」;因為不再來三界輪迴(不受後有)的果報,所以是「果中之子」。以上,是總明一心的內容。
乙、歷餘一心三觀
假使總觀無明的心,未必很恰當,若生起欲心、瞋心、慢心時,當下也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之前所說,皆以觀「識陰」來說,其餘色、受、想、行陰也是這樣觀照。乃至十二入、十八界,也是如此!是名「觀陰入界-破法遍竟」。
問:入假觀有如此的因緣,入空觀為何沒有呢?入空觀有四門料簡(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為何假觀沒有呢?
答:入空也有五種因緣,只是簡單敘述而已!五種因緣,為:1.為解脫故,2.為利他故,3.為成就慧命故,4.為得無漏故,5.為入佛法境界故。
1.為解脫者:凡夫的生死煩惱繫縛,非空不能解脫。
2.為利他者:自己有煩惱,如何能解脫別人的煩惱?為解脫別人的煩惱,所以入空。
3.成就慧命者:賢聖者皆以智慧為命,慧命非空不能立。
4.得無漏者:各種神通中,以無漏通最為殊勝,為得神通,必須入空。
5.得法位者:佛法之證果階位,非智慧不能入,空慧能速入佛法階位。(待續)
註:
1.三賢、十聖:此三賢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乃十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