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狂跌,國內桶裝瓦斯價格卻「逆勢上漲」,價格調整毫無章法,民眾怨聲載道。馬政府要提振「需求面」,但先應注意「供給面」的物價,以免民眾望「價」卻步。
國際油價已跌至四十美元上下,使得瓦斯、天然氣乃至原物料價格下跌,但深受國際影響的台灣物價,卻除了油價下跌外,其餘不僅不動如山,甚至還逆勢上漲,簡直反常。
依消基會統計,國內目前從天然氣、瓦斯到民生物資,分別有百分之三十九、二十三及三十六的議價或降價空間,經濟部、公平會及消保會等單位若能加強稽查,既能杜絕廠商聯合壟斷,反映真實物價,民間消費意願更可因物價合理,而獲致刺激,產生良性循環。
遺憾的是,相關單位始終未拿出魄力,不是一再道德勸說,就是擺出投鼠忌器模樣,讓業者予取予求,因此當上游瓦斯、原物料等價格維持高檔,無異提供下游商家「易漲難降」的支點;例如某知名水煎包連鎖店,豬肉口味從十二元漲至十七元,原價九個四十元的鍋貼,硬是縮水成六個,消費者面對「不按牌理出牌」的態勢,及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索性「保本」,這會造成骨牌效應,政府不能等閒視之。
台灣是資本市場,必須恪遵自由競爭的遊戲規則,政府若再袖手旁觀人為操作破壞市場機制,讓少數人牟利,就是失職,更是幫凶。
長啼(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