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件明神宗萬曆年間縫製的的龍袍,日前「複製」成功。這件已褪色、化成碎片的龍袍經三年「複製」成功後,由南京雲錦研究所在交接儀式中交給北京定陵博物館。
中國媒體報導,這件複製龍袍通體為絳紅色,上面滿是彩色圖案紋飾,顯得十分華貴精美。南京雲錦研究所長王寶林形容它是「休閒服」,所以看起來較寬大,就像現代的「百褶連衣裙」。在定陵出土的四百六十七件文物中唯一一件是這種「休閒服」款式,據指出,連衣裙是從唐朝興起的,男式是連身的,女式則是上下分開的。
王寶林說,今年七月,南京雲錦研究所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同時獲准成為中國首批「一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單位」和「甲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單位」。自一九七九年以來,複製龍袍及匹料已達一百多件。
雲錦總工辦張洪寶主任表示,這件龍袍一九五八年出土,紋底為靈仙祝壽圖案,上面織有仙鶴五百四十隻,靈芝五百四十個,及金色正楷壽字一千四十五個。龍袍雖為上衣下裳,但整體結構看不出任何接縫,可謂「天衣無縫」,儘管下擺有三十七道合抱褶。龍袍全身共織有十八條五彩龍,領緣中為一正面祥龍,左右分列兩條相同的五彩行龍,兩袖為兩條龍首向上、面向前襟的升龍。上衣中間有一如同柿子頂端的柿蒂龍形狀圖案,兩龍首尾銜接盤踞於前襟後背。
雲錦所副所長張玉英表示,為了複製,專家們找了大量的古籍資料,「但這比明代節省了十年時間。」他舉例,「挑花要求很高,如果錯一根,那就叫天也來不及了」。按照過去的一般要求挑花是一百根,而這件龍袍必須達到一千八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