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撤離令規定的十六日午夜過後,以色列軍警開始進入猶太定居點,正式執行強制撤墾的任務。經過兩天緩衝期,估計加薩地區八千五百名以色列墾民仍有半數未走,但抗爭行動尚未造成嚴重傷亡。
尼夫迪卡林姆被視為古希卡提夫屯墾區的非正式首府,十六日午夜來臨時,當地氣氛從氣憤轉至絕望,最後是認命,部分墾民在士兵的協助下,將家當裝上貨櫃,茫然的青少年坐在路邊瞪著軍隊或發呆。
正準備離去的五十歲墾民亞林說:「這就像美夢破滅。我的心都碎了。」但也有人表示,要到屯墾區的猶太教會抵抗到最後。
負責撤離行動的哈雷爾將軍說,軍警進入尼夫迪卡林姆是為了「協助自願離開的居民」,他希望撤離行動不會出現暴力事件。
一支先遣部隊十六日前往加薩走廊最大、反抗也可能最強烈的古希卡提夫屯墾區,果然爆發激烈衝突,造成兩名警察受傷,至少四十八人受傷。軍方見識過場面,入夜後加派兵力,希望墾民知難而退,把握最後機會離開。
約五十名反撤墾的抗議民眾用肉身堵住道路,警察和士兵下車,把他們拖到路邊去。警官卡拉迪表示:「墾民的痛苦,我們感同身受,但我們還是必須執行任務,我們要展示威力,讓墾民知道我們是擋不了的。」
六成六的屯墾家庭已經接受補償,自願撤離者每戶補償十五至四十萬美元(約台幣四百七十九萬至一千二百七十九萬元),強制撤離者的補助費將減少三分之一。
以色列當局表示,該國對加薩的占領將隨撤離計畫的完成而結束,巴勒斯坦人則認為,唯有等他們掌握完全的邊界與制空權才算。不過以色列以安全為由,目前並不打算放棄控制權。
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撤離加薩則憂喜參半,他們一方面視此為巴勒斯坦人的勝利,但又懷疑以色列此舉目的是要加強對約旦河西岸的控制,併吞約旦河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