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從翠峰轉入產業道路,陽光忽地熾燃了起來,碎雲飄過山坳微微搖晃的蔥鬱青青;儘管土石流肆虐後的路面顛簸不堪,寶石藍的天空在遠處依然以稜線清楚分割坡崁上嚴整的茶園。

冬日造訪梨山茶區,預期的嵐霧顯然是遲到了,取代的是青背山雀啁啾掠過的驚喜,在剛剛發出新芽的茶樹上幽雅律動。顧不得險象環生的狹窄路面,精彩的畫面讓我忍不住頻頻跳車,捕捉稍縱即逝的鏡頭。
從台灣頭的台北縣石門鄉,到台灣尾的屏東縣滿州鄉,甚至東部的宜蘭、花蓮、台東等縣,從低海拔的玉蘭茶區到海拔二六○○公尺的梨山、大禹嶺,全台各地幾乎都有茶樹飄香。尤其自茶葉從外銷轉為內銷,精緻的品茶文化逐步興起後,各主要茶區都努力塑造出自己的特色茶,打出各自的茶葉品牌。而各地方政府也不斷透過各種節慶活動、配合原有觀光資源,將單純的農產品打造為地方特色強烈的文化休閒產業。
其實早在三百多年前,台灣就有野生茶樹的記載,不過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則是近兩百年前由先民自中國福建所引進,包括茶種及種植技術等。
由於台灣無論地理、氣候或環境均十分適合茶樹生長,而青出於藍地成為世界知名的茶葉產區,所產製的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及紅茶都曾大量行銷至全世界,為台灣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
儘管西式咖啡與罐裝飲料近年不斷挾強勢廣告,逐漸改變消費者的喝茶習慣;但做為台灣首善之區的台北,今天仍保有一千多家茶行,以及棲身在鬧區巷弄或古蹟建物的大小茶館。
精華商圈近年更悄悄出現不同於傳統茶館的新店家,它們擺脫了以往予人的刻板印象,晦澀面與小格局不見了:動輒數百萬以上的裝潢、歐洲進口的古董風格櫥窗與燈飾,茶品包裝則換上了旗幟鮮明的企業識別系統,充滿文化氣息且創意十足;明快的節奏絕對跟得上台北瞬息萬變的流行腳步,甚至還堂而皇之進駐五星級酒店中,與名牌精品比鄰而居。
台北文人愛喝茶,重要聚會往往選擇氣氛十足的茶館,彼此促膝煮茶論劍,彷彿縱橫天下盡在暖壺溫杯之間。台灣茶藝館的出現始於七○年代後期,當時大多以蘇州園林為依歸的茶坊格局,不僅明顯有別於西式咖啡館的現代裝潢,也為繁忙的台北人提供了新的品茗環境。
小時候常見祖父吃完飯,就將殘留些許菜屑的飯碗倒入滿滿的濃茶,然後滿足地喝上一大碗,冷熱不拘,祖父笑說那叫做「茶米茶」。
茶湯係以鋁製大茶壺在爐灶上以柴火煮出,記憶中他曾告訴我,每餐飯後來上一大碗,不僅可以將碗內的油漬清洗乾淨,還可延年益壽,讓好奇的我也有樣學樣。儘管只是農忙時提供予插秧或割稻農工解渴的廉價茶飲,濃郁稍苦的茶湯下肚,停留在唇齒之間的茶香,卻也讓幼年的我第一次與茶結緣。後來祖父果然健康活到八十六歲,足證他所言不虛。
由翡翠水庫上游鷺鷥潭、塗潭、直潭所環抱的八卦茶園,近年結合優美的湖光山色,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急凍茶」,逐步開啟觀光休閒產業的商機。(鷺鷥環抱的八卦茶園 台灣台北‧石碇潭腰)
【吳德亮 鐘永和 茶香人文攝影聯展】 展地:板橋林本源園邸定靜堂、觀稼樓 展期:即日起至 98‧01‧04(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