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結腸)癌是大腸癌症,與直腸(結腸最後六英吋部位)罹癌,統稱為大腸直腸癌。其發生原因不詳,但已經找出數個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及個人病史、瘜肉、遺傳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飲食、喝酒、抽菸、糖尿病與肥胖。
大腸直腸癌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人,但年輕人也有可能會罹患,而先前有瘜肉或大腸癌病史的人,也會增加再次發病的風險。
瘜肉是從結腸壁擴展生長出來的一團細胞,種類有數種,其中增生性瘜肉很少會變成癌症,但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會變成癌症,因此,在做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性瘜肉時,通常都會刮除。
有些遺傳性疾病會影響到結腸,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例如家族遺傳的腺瘤性瘜肉群症以及遺傳性非瘜肉群症大腸直腸癌。有長期發炎性結腸疾病的人,像是長期潰瘍結腸炎以及庫隆氏症,也較可能得到大腸直腸癌。
大部分的癌症在早期治療不會出現什麼症狀,所以定期檢查很重要。大腸直腸癌常見前兆與症狀有:排便習慣的改變、血便、持續腹部不適感、腸道蠕動伴隨著腹痛、感覺排便沒有完全解乾淨、體重減輕。
建議從五十歲開始做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要從更年輕時,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如果呈陰性反應,每五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十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高風險族群則應做更頻繁的檢查,且要進行生活方式與飲食上的改變。
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熱量含量高且鈣、葉酸、纖維、水果與蔬菜含量低,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所以要限制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的攝取,同時要攝取大量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減少喝酒、戒菸及運動,以保持健康防止過胖,大腸直腸癌是可預防的。如果在早期就發現並刮除會致癌的瘜肉,治癒機率很大。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科醫師 吳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