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保護獎」評選,今年有十三國提交宗教場所,文化、教育機構等四十五項參選,泰北喃邦府直轄縣蚌薩努寺榮獲優異獎,是泰國佛寺首獲殊榮。
教科文組織文化部助理顧問理查德十七日到蚌薩努寺,向住持帕坤蘇披克亞蓬敬獻獎項證書,表彰這座傳統佛寺的修復展現僧侶、居民、地方當局及學術專家密切合作的集體成就,是鼓舞人心的楷模。
有兩百年歷史的蚌薩努寺大殿,是沒有圍牆的露天結構,上方為正方形三層尖頂,寺內供奉面向四方的四尊坐佛像。該寺是蘭納藝術形式的典範,為考古學家、藝術史學家所尊崇,其結構高度象徵佛教是當地最崇高的宗教,四面佛朝四個方向有如羅盤,象徵佛教的傳播無遠弗屆。
蘭納藝術是蘭納人民對大自然的關注,他們透過藝術品傳達自然主義思想,是泰國最精緻優美的藝術形式,其裝飾類似民間藝術,具有簡單真誠的特殊魅力。
蚌薩努寺由於年代久遠,建築構件和華麗裝飾漸趨損壞,距離上一次修復是五十年前。寺僧和周邊社區居民經過開會討論,先對漏水的瓷磚屋頂,用磚瓦水泥重新修補,並嘗試用百餘年的瓦片更換;此外,地基也開始下沉,急需加固補強。
清邁大學美術系專家群得知,主動協助勘查損害情況,並擬定修復計畫。但寺方和社區無法負擔龐大費用,清萊湄發鑾基金會主任、藝術史學家Nakhon Phongnoi提供了修復意見,擬定獲得資助的計畫。
自二○○五年起,當地數百居民出席該寺舉行的聽證會,聆聽專家以結構藍圖和幻燈片解說以最經濟方式修復完成的各國建築案例,了解宗教價值後,決心共同努力修復這座歷史悠久的蚌薩努寺。
首先,籌建會在社區徵召藝匠,發心參與修復工作,其他特殊項目如屋頂建築及裝飾,則採認捐方式。由於泰國人普遍相信捐建佛寺的功德很大,因此善款源源不絕而來。但為讓資金無後顧之憂,當地居民團結起來,紛紛以獨特的藝術、文化景觀及美食料理,同步發展觀光業,讓修復工程如期完成。
理查德說,當地居民以實際行動參與古寺的修復案例,非常少見,難得的是,他們都了解,並將佛教精神運用在日常生活,也強化了社區的凝聚力及藝術鑑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