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殺防治 應走社區取向策略

 |2008.11.21
578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台灣甚至亞洲各國的自殺防治方向可能都錯了。一項台灣和香港聯手的研究發現,歐美國家自殺者九成以上患有憂鬱症等精神官能症,亞洲地區自殺者卻只有五、六成有精神疾患,加上東西方文化不同,不應全盤採用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醫療。

這項研究因提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觀點,備受矚目,論文已被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接受刊登。第一作者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第二作者則是香港大學自殺防治中心總監、社會工作系教授葉兆輝。

陳映燁發現,西方精神科治療有相當程度的個人主義色彩,精神科醫師通常會鼓勵病人勇於對自己負責,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和亞洲國家重視和諧、團體和社群主義的儒家哲學思維不同。

她說,如果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科醫療能奏效,投入的醫療資源愈多,效果也應愈大才對。但近十年來,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人數增加兩倍以上,但自殺率卻不降反增,足足增加三倍以上。

另外,歐美國家的自殺和憂鬱症有較明顯的連結,反觀亞洲國家急性生活壓力對自殺的影響較大。就拿台灣和香港來說,自殺率升高和經濟不景氣、傳播媒體對燒炭自殺的渲染力有關。在日本,則和失業率和工作壓力息息相關。

陳映燁和葉兆輝都認為,亞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不應只偏重臨床醫療,而應走社區取向路線,透過家庭及社區的群體力量,協助有自殺傾向的人,不讓他們繼續走向不歸路。就是要民眾發揮「雞婆」的個性,只要發現身旁的人怪怪的,就立即上前去關心一下,往往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挽回一條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