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或閱報率,常會在報導時各有「立場」,也會有所「選擇」,應提醒孩子要學會判斷,不要真的以為「畫面會說話」,或是以為「白紙黑字」寫的都是真實的。
剛上完一天課回家的兩個兒子,表情嚴肅地坐在客廳,看著電視播放抗議群眾失控的畫面。
感情豐富的哥哥,看到員警頻頻負傷,眼眶泛紅地喃喃自語:「唉,唉,怎麼會這樣?這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嗎?」
冷靜的弟弟接腔道:「他們亂丟東西傷人,就是沒把自己管好,侵犯別人的人身安全,這些人根本不配談自由。」
找資料做理性討論
看到兩兄弟在談「自由」,爸爸就站起來,把前一天的《人間福報》找出來,說:「你們看,這麼巧,昨天星雲大師才在『人間萬事』專欄中談『自由』,簡單易懂,連佛教的五戒都跟『自由』有關呢!」
大師在文中開示:「自由」的意義,就是不要侵犯別人,因此佛教的五戒:「不殺生」是尊重生命的自由,「不偷盜」是尊重財產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身體的自由,「不妄語」是尊重名譽的自由,「不吸毒」是尊重健康的自由。
我和外子習慣利用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閱讀報紙的機會,就著一些新聞事件,全家人交換意見,瞭解彼此的看法,建立起對某些事情的共識,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孩子越來越大、越有自己的看法時,大家越可以做理性討論,甚至找些資料佐證,讓討論更有深度。
看電視的判斷力
譬如,藉由上街頭抗議的新聞,和孩子談「自由」的真諦,以及聊聊各電視新聞台、報紙、雜誌、廣播、網路等,都有大篇幅的報導,但是,那些主播、記者、主編說的都是對的嗎?再加上一群政客,和所謂的「名嘴」,以及自稱什麼內幕都曉得的「資深媒體人」,在談話性節目裡大剌剌地批判、辱罵、爆料,他們說的都是真的嗎?
而我們做家長的,是跟著一起謾罵,自甘當容易被煽動情緒的愚民給孩子看?還是從中找出矛盾、可疑之處,找出問題與家人討論?
由於自己在媒體長期工作過,瞭解很多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或閱報率,常會在報導時各有「立場」,也會有所「選擇」,所以總是提醒孩子要學會判斷,不要真的以為「畫面會說話」,或是以為「白紙黑字」寫的都是真實的。
今年我在臺北市家長協會主辦的「親子媒體素養工作坊」,協助一些國中、小學的家長,於陪伴子女看電視或報章雜誌時,培養看穿新聞真相的能力,瞭解某些報導雖然有文字、有照片、有動態的影像,但不一定會是真實的;尤其不能指望一些有特定政治色彩的媒體,會給我們是、非、對、錯分明的價值觀。
盡信書不如無書
正因為某些媒體的不自重,很多人將新聞媒體視為毒蛇猛獸,甚至採取拒絕看電視、不閱讀報紙的態度,寧願犧牲吸收優良新知的機會,實在可惜。然而,縱使如此,生活在小小台灣,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隨時隨地都難脫離媒體的勢力範圍,尤其是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電視,台灣的電視新聞台又多得可怕,讓人不聽、不看都非常不容易。那麼,與其怨嘆、咒罵,不如多瞭解它、利用它吧!
我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看媒體報導也是一樣的道理。多瞭解媒體背後的問題,合理的懷疑,理性判斷報導的真偽,好好和孩子討論,也會是一種增進親子關係、家人一起長智慧的好方法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