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七股訊】早期曬鹽產業曾孕育台灣西海岸特殊的鹽田風光,卻敵不過經濟轉型九十一年走入歷史,參加多元就業服務方案十七名人員,昨天在台鹽退休員工謝水清指導下,拿起耙子把結晶鹽曬成堆,體驗鹽工甘苦,重現昔日七股鹽田風光。
謝水清有多年曬鹽經驗,他昨天在七股鄉鹽田村的曬鹽場忙著指導多元就業服務方案人員,拿起溝路柄將結晶池內的污水排出。謝水清說,最近幾天有下雨,結晶池內有污版雨水,鹽就結晶得不漂亮,因此要利用天氣放晴時,趕快將結晶池內污水排出去。
謝水清說,鹽田分有大蒸發池、小蒸發池和結晶池,另外滷水鹹度必須在二十度以上才能結晶成鹽,鹽場內並展示有傳統曬鹽工具如洗埕耙、鹽收仔、挑擔、石輪和大耙等等,可讓民眾參觀。
文建會專案補助的七股鹽業文化園區計畫開展後,由鹽光文教基金教會爭取多元就業服務方案人員,重拾竹鏟,在台灣鹽博物館與七股鹽山之間五公頃的七股鹽田復曬區重新曬鹽。
鹽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亞孫,目前鹽場鋪上紅磚道方便民眾參觀,團體參觀有專人解說,每人收解說費三十元,個人不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