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彰化訊】彰化縣鹿港鎮曾有一條「不見天街」,曾是台灣最長的商店街,據傳是為了防風避雨,商家蓋起,讓來往的商人免受風吹雨淋之苦,不過到了日據時代執行市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只剩街道兩旁的街屋為歷史作見證。
鹿港不見天街的正式名稱為「五福街」,位置在現今鹿港鎮的三山國王廟到和興派出所之間。清朝時期,鹿港是商業貿易重鎮,五福街專門販賣從碼頭區進口的貨物,商品種類繁多,不過鹿港夏季炎熱,時常有雷雨,冬季季風乾冷,同時挾帶風沙,有所謂的「九降風」,五福街的商家為了讓來往的商人免受風吹雨淋之苦,只好在櫥窗前搭亭蓋遮棚。
不見天的街屋是在共同的牆壁上架上樑木,形式可分為穿斗式和抬樑式兩種,面積約在四點五公尺到五公尺之間,進深的長度約為面寬的十倍,為了通風、採光及排水,棚子高於店舖屋頂約兩尺,呈兩面瀉水,水可以瀉到屋頂後面由天溝集水到落水管,至於通風採光,利用亭子和屋頂間的空隙,或是利用天窗,另外,有的是利用建築店面高度不一的空隙。
不見天街成為鹿港街區獨特的建築特色,在民國二十三年卻被日本人將老街拆除和改建,成為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鹿港鎮中山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