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莊到禪宗

主講:易中天 |2008.11.09
3403觀看次
字級

編按:2003年10月,星雲大師應邀出席鑑真東渡日本1250周年紀念活動,有鑑於揚州是鑑真大師東渡的始發地,乃發心捐建「鑑真圖書館」。鑑真圖書館座落揚州大明寺院內,2005年6月5日破土動工,歷時兩年半建設而成。2008年元旦起,於此開設的「揚州講壇」在當地已形成一股聽講風潮,一票難求。
 本報特與人間衛視同步刊登當周播出的講學內容,以饗讀者。

 易中天,湖南省長沙市人,1947年生,武漢大學文學碩士,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他巧妙地運用「通俗」的語言,「妙說」歷史。有《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穿透靈魂之旅系列》、《西北風東南雨─方言與文化》、《品三國》、《帝國的終結》、《易中天讀史》、《從星空到心靈─易中天於丹演講對談錄》等著作。

地點:揚州鑑真圖書館
主講:易中天
日期:2008.09.20

每個人都會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的問題,而在我看來老莊哲學和禪宗解決的都是人生問題。禪宗雖然是佛教的一個宗派,但是這個宗派很特別,這個宗派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就變成了一種中國式的佛教,而從這個宗教裡面產生出來的哲學,我個人認為就是一種人生哲學。而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是上承老莊的,也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道家學派。

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的黃金時代,也是世界文明的黃金時代。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斯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這期間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希臘有了畢達戈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在以色列有了一批猶太教的先知,在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在中國有了孔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也就是我們說的先秦諸子;而先秦諸子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這四家,它們關注的問題不一樣,大體上說,墨家關心社會,墨家認為當時社會問題是不公平的,缺少公平與正義;法家關心國家,它關心國家怎麼治理;儒家關心文化;道家關心人生。所以,道家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而禪宗也是人生哲學,從老莊到禪宗,就是中國人生哲學的一個發展。

老子智慧 弱者生存

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是什麼呢?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弱者生存」,我們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天擇物競,適者生存」。這個世界競爭很激烈,所有的生命體都在競爭,所以要與時俱進,這是「天擇物競,適者生存」;至於老子的觀點,我認為是「天擇物競,弱者生存」,誰能活下來?是最弱的!

《太平禦覽》裡描述,老子的老師商容病重了,老子去看他,並且問,老師有沒有什麼要教導學生的呢?商容說,經過故鄉要下車。老子說,我知道,這是不要忘本。商容又說,經過大樹要趨行。老子說,我知道,這是要敬老。商容說,好,你看看我的嘴巴,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那你再看看我牙齒還在嗎?不在了!商容說,你明白了嗎?老子想了一下說明白了是不是說硬的存不住,軟的就存得住。商容說,天底下的道理全在這了。

硬的就存不住,軟的就長久,這叫什麼呢?弱者生存。《老子》這本書從頭到尾貫穿的,就這樣一個思想,老子說天底下最柔弱的東西是水,最髒污不堪的東西還是水,沒有誰能夠戰勝水的,因為水最柔軟。老子還說,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是軟的,死了以後就是硬的。就是一個人要活得好,要能夠成功,要軟一點,要柔一點,要弱一點,要把自己放得低一點,越放得低你的生命力越長久,就越能夠成功;所以他一再強調作人要低調,不要貪得,這種思想就叫作「無為」,後來為法家的韓非所繼承。

法家也是主張無為的,《韓非子》這本書裡面,有兩篇文章是專門談老子的,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裡邊用大量的事實和故事來證明老子的觀點。

老子哲學 裝、忍、讓

老子的哲學就是三個字,第一是裝,我們讀老子的書,發現他用了很多的一個字叫「若」,「大巧若拙」最巧妙的好像很笨拙的;還有我們經常說的「大智若愚」也是老子的思想。這「若」字是什麼意思呢?張訓輝先生說,就是一個聰明人不要把聰明寫在臉上,大家都知道你聰明,就麻煩啦!你是就要裝得傻呼呼、憨憨的,這個「裝」字在政治家叫「韜晦」,在老百姓叫「裝蒜」,孔子也說過「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第二是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韓信受胯下之辱,後來能夠變成大將軍嗎能夠變成,齊王、楚王、淮陰侯嗎。

第三是讓,讓一讓不要爭老子這本書裡面,反反覆覆講的就是不爭,不要爭論,也不要爭奪、不要爭取。

老子的生存哲學有他一定的道理,為什麼?「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你走在前面你倒楣,如果我們所有的人所有城市,都抱著這樣一個觀念,那請問中國如何實現自己的和平崛起呢?我們如何進行改革開放呢?我們如何發展經濟、如何建設?我們的社會如何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呢?大家都讓、都忍,都走在後面,都作縮頭烏龜,都是近來學的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一事當前都往後面走,能行嗎?不能!那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因無所為 無所不為

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下,又確實是「出頭的椽子先爛」,要「高段作事,低調作人」,就是作事情的時候要作最好。我非常欣賞一家企業的廣告詞「人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就能作到,要作就作最好」確實,作事情要作高段,要作就作最好,但是作人不妨低調一點。「高段作事,低調作人」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可以從老子的思想,看出來老子雖然主張無為,但是他的無為是假無為,他是怎麼說的,無為則無不為,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你不跟人家爭,人家誰也爭不過你。

他最後到底還是要有為,不但有為而且是想有所為,甚至是要大有所為、要無所不為。「無為則無不為也」就是無為,你就可以無所不為。再換句話說,你要有所為就要裝作無所為,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後發制人,這都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在軍事上,尤其是處於弱勢的軍事上是有用的,我先退後讓你進來,然後再打你。老子的思想就是這個「無為無不為」,所以老子的無為是假無為。

第三點,就算我們照老子的作,就有意思嗎?我們還要問這個問題。是的,按照老子這一套去作,你可能成功,但是這種成功未必有意義。比方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越王句踐,就是典型的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他勝利成功前,憋了六十年。

這又牽涉一個問題,人活著為什麼?我覺得講到老莊的人生哲學更重要的是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老子沒說,莊子考慮了,但是也沒有回答,道家的楊朱談過。

莊子哲學 真實自由

道家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楊朱,第二個階段老子,第三個階段莊子。人活著為什麼?楊朱的回答是,既然活著就得活著。

莊子不滿足於這個答案,又問什麼叫作「好好的活著」?莊子的觀點是「真實而自由的活著」,第一真實、第二自由。莊子講過一個故事,老聃死了,他的一個朋友來參加追悼會,進去以後哭了三聲就走了。老聃的學生就問他,先生,你真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這朋友說那當然啊,我就是你們老師的朋友。學生說,既然是我們老師的朋友,有像你這麼哭三聲就走了的嗎?這個朋友說,我本來也想多哭幾聲,但是我一進來發現那麼多人在哭,心想這麼多人參加你們老師的追悼會,難道都是你們老師的朋友嗎?這麼多人在嚎啕痛哭,難道他們都在悲痛嗎?難道他們的痛哭是發自內心的嗎?那肯定有假的!既然有這麼多假的,我何必還來跟你們一起哭。這個故事說明莊子追求的是真實。

莊子追求的第二點是自由,有一天莊子在河邊釣魚,來了兩個楚國的大夫,恭恭敬敬的說,我們國君想把國內的事情,都交給您老人家。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一種神龜可以活幾千歲,所以在你們楚國是個寶貝,牠死了以後,楚王要把牠的骨頭恭恭敬敬的供奉在廟裡面,上面鑲著金子、銀子,寶石、珍珠身上披著綢緞,前面還要放上香火,還要放上祭祀的祭品,是這樣嗎?楚國大夫說,是啊。莊子說,我想問一問,作為一個烏龜,是寧肯死了以後被這樣恭恭敬敬的供在廟裡面呢?還是寧願活著在泥巴裡面打滾呢?那兩個大夫說,當然寧願活著在泥巴裡面打滾。莊子說,你們可以回去了,我呢!就在泥巴裡打滾。在莊子看來,作自己不願意的事情還不如死了。

莊子追求非常真實而自由的生活,認為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莊子認為生活不在於貧窮還是富貴,而在於自由還是不自由,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作標準,這才是莊子真實的思想。

從這些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莊子是真無為,老子是假無為;老子是以無為求有為,莊子是以無為求無為。針對莊子這個觀點我們也要一分為二,我認為對莊子的思想進行抽象繼承的是什麼呢?就是真實而自由,有為無為是不重要的。

如果我們單純的講老莊的無為那就糟糕了,誰都不作事了。關鍵在於你自己的真實和自由的選擇,有為或者無為都可以,於是就有了第三種態度「禪宗」。

禪宗有為 但求無為

禪宗是什麼?以有為求無為。老、莊、禪之間剛好是一個辯證法的發展關係,老子是以無為求有為,莊子是以無為求無為,禪宗是以有為求無為。為什麼會有禪宗這樣一個思想,就因為儘管老莊一再的講無為,但是作為人、社會、民族、國家,是不可能無為的,那怎麼解決這個矛盾衝突?因此有了禪宗。

禪宗的興盛是在唐,因為隋唐之際有一個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科舉制」。一個國家需要很多的官員,這些官員怎麼樣產生?這個問題非常重大。從秦漢開始就進行探索,秦漢實行的是「察舉制」,就是由組織部門到地方上去考察,或著由地方上向中央推薦。這個辦法出了問題,所以,三國的曹操就提出「唯才是舉」。

到了曹丕,又改了制度叫作「薦舉制」,把推薦的人才分成九等,叫九品;評為上等的就給上等的官,評為下等的就給下等的官,評不上等級的就不給官,叫「九品中正制」。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卒,出生低微的人永遠作不到官。所以到了隋唐又換「科舉」制度,通過考試來推薦公務員,這樣一來任何讀書人都有了作官的機會。

這個時候擺在讀書人面前就有一條道路,仕途順利當然沒有問題,仕途不順利怎麼辦,孟子說「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是儒家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請問如何獨善其身、如何求得心裡的安寧呢?

眾生佛性 在悟與否

禪宗最後能夠大行其道,就在於禪宗真正解決了人生的問題,讀老莊我們有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就是無為和有為的矛盾,但是禪宗有辦法,因為禪宗抓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是佛?佛就是覺悟。

清楚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人和佛之間沒有截然界線,它的差別就在覺悟與否。佛教有一個觀點是「眾生皆有佛性」,佛與眾生的區別在於悟與不悟,「悟則眾生佛,迷則佛眾生」,禪宗的得道途徑就是該幹嘛就幹嘛,我們看禪宗的公案,《五燈會元》這本書裡盡是這樣的問題。

一個學僧問禪師如何能夠得道?禪師說,喝粥了嗎?還沒!吃粥去。這個學僧喝了粥又回來問,怎麼樣才能得道?禪師問,吃完了粥洗了缽嗎?還沒!洗缽去。學僧因此大悟,這就叫作以有為求無為。就是說什麼該作的事都可以作,但是不要執著非得怎麼樣,沒有這個執著的心思人就自由了。這是為什麼禪宗出現以後一直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喜愛。



.「揚州講壇」人間衛視播出時間:每周六、日上午8時播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