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物價漲幅下滑幅度6年來最低 輸入性通膨壓力逐漸消失 短期內物價不再有上漲壓力
【本報台北訊】國內物價漲幅可望舒緩!主計處昨天公布十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百分之二點三九,改寫近十四個月以來新低,主計處表示,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逐漸消失。
國內物價自去年第四季開始,因受國際原物料價格不斷攀漲影響,一路走揚到今年七月創下高峰,以百分之五點八一的數據刷新近十四年來新高,使得國內輸入性通膨的壓力大增,民眾也只能在景氣低迷的情況下,勒緊褲腰帶,縮衣節食來因應日漸高漲的物價。
不過,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隨著國內、外經濟快速崩跌,新興國家對於原物料的需求大減,投機性資金逐漸退場,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開始出現崩盤現象,再加上去年十月的比較基期較高,今年十月分的進口物價漲幅,從九月分的百分之十三跌至百分之二,不僅下滑幅度為史上僅見,更創下六年來的新低紀錄。
也因此,國內CPI自七月高峰連續三個月下降至十月分的百分之二點三九,改寫近十四個月以來新低,吳昭明強調,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已逐漸消失。
象徵長期物價趨勢的核心物價 (CPI扣除蔬果、水產與能源等易漲跌項目),及未來CPI走向的躉售物價(WPI),也雙雙出現漲幅趨緩的跡象,顯示國內短期內物價不再有持續上漲的沉重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特定食物今年以來的漲幅還是十分驚人,包括香蕉今年價格的累計漲幅逼近百分之百;沙拉油及調理油、木瓜的累積漲幅也超過五成;吳郭魚與番石榴的價格,今年以來也有超過三成的累積漲幅;其他像是雞蛋、雞肉、成人奶粉、麵粉、鬆餅粉及水餃皮等其他麵製品價格,也都有超過兩成的累積漲幅。